周公还政成王说质疑(4)
郑的观点,可以说是对于此问题的传统观点,即管、蔡误会了周公。但正像前文所指出的,周公即已执政称王,误会就无从谈起。何况,即便是误会的话,这误会也不仅仅来自于管、蔡,据现有的资料,这误会还来自于朝中大臣和诸侯,来自和周公有着同样重要地位的召公以及成王自身。如果传统的观点是正确的话,不能不使人觉得如此“圣人”居然没有得到个理解者,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2.诸侯、大臣也不支持周公 管、蔡发动叛乱之后,周公决定东征讨伐叛军。在开始时,诸侯和朝臣们是不愿追随周公一起去东征的。《尚书·大诰》: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君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西周人尤其是周初之时,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倾向,遇事必要占卜,依兆实行。可是这一次尽管周公声称“予得吉卜”,可是诸侯和大臣们还是拒绝他说:“艰大”“王害不违卜”。这是为什么呢?周公现在已贵为周王,大权在握,准备去讨伐的则是“启商共叛”的“天下暴人管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又卜问过天,得到的又是吉兆。如果周公真是名正言顺地兄终弟及继位,管叔及群弟的对周公反叛又果然是不得民心的话,诸侯和朝中的大臣们理应踊跃参加,起码要听命唯谨才对,何至于要托词拒绝呢?对此,前人做了种种的推测,有的说“诸侯不欲东征者,以二叔王室至亲而武庚叛形未露也。”[(15)]有的说:“武王之旧臣……以武王之辅翼自居……”“执己见已与公相异同”。也有的说:“当是时,周祸烈矣,邦君、御事怀‘艰大’之疑,王宫、君室谋自守之计……”[(16)]等等。 以上种种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或许应该是周公的继位不得人心。所以周公尽管卜得吉兆,大家还是推托说“艰大”,不愿意服从。以至周公要反反复复动员强调他是要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不可不成宁考图功”,“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17)]最后下令说:“肆朕诞以尔东征”。[(18)] 3.周初重臣召公也不与周公一心 召公奭于周是疏属,《史记》只说他是周的同姓。但在武王时,他的地位颇高。《周书·克殷》解有:“周公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召公赞采。”《史记·鲁世家》:“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周建立后,周公旦与召公奭共同辅政,召公为太保,有时,也与姜太公并称为“二公”。据《诗经·江汉》:“文武受命,召公维翰。”他受命辅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不是王室的近支,如果说管叔鲜有野心想觊觎周政的话,召公是不会有此想法的。但是召公也不满周公。因此,周公才做了那篇著名的《君奭》。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知道,武王的确是传位给成王的,并让召公去辅佐。“汝明勖偶王,在奭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会不会是后来“相成王为左右”[(19)]的周、召中的周公干脆越俎代庖,自己执政称起王来,才引起了召公的不悦的呢?所以,当周公一发现自己在朝中势孤力单时,马上作《君奭》,文中极尽溜须奉承之能事,又是说:“予小子旦非克有正”,又是说:“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等等,不一而足。可以看出,周公是打算拉住召公的。 其中,颇值得玩味的是《君奭》中的这句话:“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这段话的大意是,我现在好象是在横渡大河,如果和你一起前往的话,或许可以渡过。会是什么事情使周公感觉像一个人在渡宽阔的大河一样,使得他迫切需要得到召公的支持呢?我们不妨从他的写作背景处入手来分析一下。《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马融的集解说:“召公以周公既摄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复列在臣位,故不说,以为周公苟贪宠也。”可知此篇作于周公摄政时,而且是在召公对周公不满的情况下做的。一个人手握大权,却感到一种如渡大河的战战兢兢的危机感,只能说明周公当时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而这种个人的艰难感,只能来自于人事关系上的众叛亲离,在上面已介绍周公摄政,首先便遭到了管、蔡及群弟的攻击,同时又受到了朝中大臣和诸侯的消极抵抗。同时,已经成人的成王也在和他明争暗斗(这将在下文谈到),现在召公也不满意他,于是,他便想尽办法,来挽留召公,企图获得召公的支持。苦苦哀求:“君!告汝,朕允保奭。”(君奭!请求您,我信得过的太保奭。)又说:“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除了我们二人,您还有合意的人么?’您会说‘只有我们二个人’”)来极力拉近二个人的关系,并以“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我们共同成就文王的功业啊!不懈怠地努力工作,要使那海边日出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我们。)来晓之以“大义”。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篇《君奭》中,周公多次用了“二人”一词,即指召公与己。是否二个人就在这个时候达成了什么协议呢?[(2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