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还政成王说质疑(6)
《尚书·洛诰》“载周公稽首曰:“朕复子明辟”。一般将此认为是记载周公还政的。 《后汉书·桓帝纪》诏曰:“远览‘复子明辟’之义”。注说:“复,还也,子,谓成王也。辟,君也。谓周公摄政已久,故复还明政于成王也。”但事实上,这句话该作何解,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人觉得今人的解释更有道理。《今古文尚书全译》:“朕,我;复,白,告诉;子、你,指成王。明辟,明法,指治洛的光辉措施。”全句意为,让我告诉你治洛的光辉措施。 因为此话在《洛诰》中,应该说这种解释更能站得住脚。这样一来,就和致政成王全无关系了。 整部《尚书·周书》,关于周公还政的事,除了上面所提这句有争议的《洛诰》中的一句话外,再无别的记载,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问,这样一件大圣还政的事,何以没有记载?周公真的还政成王了么? 根据前面已提到过的周公执政后所面临的种种严峻的局势,使我更愿意相信另一个传说。即周公是在后来又一次的政治流言中,被已经逐步掌握大权的成王从台上赶了下来,并流落异乡。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琴操》说:“周《金滕》者,周公作也。书曰:武王毙,太子诵袭武王之业,年七岁,不能统理海内,周公为摄政。是时,周公囚诛管、蔡之后,有谤公于王者,言公专国大权,诈谋,将危社稷,成王闻之,欲囚周公。周公乃奔于鲁而死。”《墨子·耕柱篇》:“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史记·鲁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谐周公,周公奔楚。”《史记·蒙恬传》:“及王能治,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王充《论衡·感类篇》“王意狐疑,周公奔楚。” 以上的周公奔鲁说、居东说、奔楚说,说法不一,尤以奔楚说最值得人注意。《左传》昭公七年,楚国召鲁昭公,“公将往,梦襄公(昭公父),祖(饯之行)。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看来,周公的确到过楚。 另外,据说墨子是见过百篇尚书的,他认为周公居于“商盖”,是否也是有所根据呢?墨子不是儒家,他没有必要推崇周公,所以,此说的可信度也较高。 至于奔鲁说,目今尚未找到旁证,或许只是奔楚说的一个变异? 三种说法,展示了一个共同的史实,即周公在东征之后,依然受到“欲为乱久矣”流言的困扰,被成王赶跑了。 三、我对周初这段史实的推测 周武王去世时,周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但是兄终弟及制在周人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管叔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管叔在克殷之后被封到殷旧地和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来共同监视殷遗民,周公一直留在武王身边辅政。因此,武王去世时,只有周公在镐京,武王决定让年轻的儿子姬诵继位,由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周公旦于是想利用兄终弟及的观念篡位,借辅政手握大权的机会擅自称王。这件事,首先遭到了其兄和其弟管叔、蔡叔等的反对,他们打着“公将不利于孺子”的旗号发兵,但是周人分封和驻防到东方去的人数究竟太少,于是,他们和武庚及殷遗民、淮夷、奄君等联合了起来。 周公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强行命令不愿听从他的朝臣们去东征;拉拢劝说朝中另一重臣召公给予他帮助,或许是因为管、蔡与殷民共叛,使召公意识到国家的危险,于是接受了周公的解释。周公亲自去东征,因为反周阵线中人的目的各各不同[(21)],所以他们的步骤也各各不齐,被周公一一击破。成王虽然年轻,却也比较老练,没有将他和周公的矛盾激化,反而任凭周公去和管蔡厮杀,并趁周公东征的机会,将其羽翼剪除。周公东征回来,见羽翼已无,愤而做了《鸱鸮》,又过了一段时间,年轻的成王已积聚了一定的力量,便在又一次“周公欲为乱久矣”的流言中,将周公赶跑了。 我想,这或许是历史的真实。 但是,这样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变成了周公辅政成王,最后又主动还政的传说呢?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