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是革命还是改革?(历史类型学试析)(5)
阐明“明治革命”的特殊性,在颇大程度上是正确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在当代一系列亚非国家中,这种趋势在地区性的半封建制度所执行的政策和帝国主义社会战略的作用下,正在积极地形成。与此同时,这将有利于揭穿资本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辩护士们的企图,他们把“日本的发展道路”说成似乎是获得独立的国家克服其落后性的唯一途径。 (原载苏联《亚非民族》杂志1978年第2期) 注释: ①О·В·库西宁:《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革命的性质》,见《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1932年,第6期,第5、10-12页。 ②В·С·斯维特洛夫,《资本主义日本的起源》,莫斯科,1934年,第107-111页。 ③《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33页。参阅:П·П·托别哈为远山茂树《明治维新》俄译本所写序言-《日本封建主义的崩溃》,莫斯科,1969年,第12页。 ④远山茂树:《明治维新》,第149、159-160、256-257页。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加拿大进步的日本史学者诺曼,也得出过同样的结论。(见诺曼:《日本现代国家的产生》,莫斯科,1961年,第255-266页。) ⑤《力量悬殊的斗争时代》,莫斯科,1967年,第177页。 ⑥Е·М·茹科夫:《关于“明治革命”的评价问题》,载《历史问题》,1968年,第2期,第54-56页。 ⑦《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9卷,第779页。 ⑧《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7卷,第97-98页。 ⑨有关(革命)“完成”与“未完成”的概念问题,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6卷,第197-19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470页。 (11)见前引库西宁所著论文第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462-463、467、470-471、474、475、482-483、496-497、514-515、672页。甚至象俄国这样一个由于多种原因而具有着十分激进的“贵族革命性”的地方,十二月党人也力图以自己的行动来防范人民革命的“灾祸”,不使其得以扩展。 (13)羽仁五郎:《日本人民史》,第8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47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482、50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502页。 (17)W·比斯里:《明治复兴》,伦敦,1973年,第215、246、410、41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47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348页。 (20)《亚非国家近代史》,第72-73页。 (21)А·Н·奇斯托兹瓦诺夫:《关于欧洲十六-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阶段地域分析法问题》,见《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历史类型学研究》,莫斯科,1975年,第20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