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边疆是“移动边疆”,是因为随着美国西部拓殖运动的不断推进,移民“跳跃式”地开辟新的垦区。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指出:“边疆总是人口移入的地区。从开始移入人口的三十年内人口总是移入的,在三十年过后就开始输出了,情形大致如此。”(18)这就造成了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采取“跳跃式”的前进方式,也就导致了美国版图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结果,当一个“边疆”消失之后,紧接着又会出现另一个边疆。在美国,“边疆”被定义为每平方英里二至六人的地带,说明一个“边疆”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它被移民填满的过程是一定的。美国的“公共土地”过于丰富和便宜,当移民在某个边疆的开发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情愿尽快将其售出而转移到新的边疆去,那里的土地会更便宜。(19)从美国人突破1763年英王的禁令,开拓了肯塔基和田纳西为主的殖民地,也就是美国的第一个边疆,到1893年彻罗基人的土地被占,美国的“国内殖民”运动结束,确定了美国大陆的疆域,美国“移动边疆”状态整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说中国边疆是相对的“固定边疆”,并不是说它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指十八世纪,中国的疆域没有越出传统的疆域范围,出现美国那样迅速扩张的局面。如前所述,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多方位的交流,疆域逐步拓展,中国才在十八世纪奠定了版图。但这是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在无数次对峙、战争、融合之后才形成的。美国一个世纪和中国数千年的疆域史相比较,时间短得多,速度自然加快,“移动”也就很明显了。 二、边疆的矛盾与冲突 “边疆”主要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国际上,由于各个国家疆域的大小、领土的范围、民族的组成、历史的沿革不尽相同,因此对“边疆”概念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欧洲的边疆是指一条通往稠密人口的,筑了工事的边界线。十八世纪,美国的边疆被定义为每平方英里两人或两人以上六人以下这样一个人口密度的定居地,显然,这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讲,又可以把边疆分为“农业边疆”、“商业边疆”或“矿业边疆”。我们在本文中主要从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角度分析比较中、美的边疆问题。美国的边疆是指1890年美国政府宣布“边疆运动”结束以前的边疆,其地域范围,是指那个时期的“西部”,即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整个地域,它在历史上分为“旧西部”和“新西部”。人文地理学概念称呼其地为“野蛮与文明的交汇处”,换句话说,是指与印第安人相连的土地。 中国边疆概念的出现,由来已久,如前所述,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十八世纪,内地和边疆的划分是很明确的,边疆既不象欧洲那样是一条简单的分界线,也不象美国那样是不断变化的“移动边疆”。中国的边疆是有稳定的地域,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和邻国有边界线的省区。因为涉及的范围较大,一般称之为边疆地区。 清代的边疆地区一般是按以下几条标准确定的: 1、清初划分十八省,即直隶、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十八省以外的地区一般都视为边疆地区。 2、东北地区三省,清朝视其为“发祥之地”,不入十八省,也不把它看作边疆,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清廷所实行的不同于内地的政策,应该把这个地区纳入边疆。 3、云南、广西、台湾和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虽然被划入十八省,但地处边陲,与邻国接壤,清廷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与内地有区别,也应划入边疆。 4、东部沿海数省历年来在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比西部发达,涛涛的大海,更是天然的屏障。历代国防和对外贸易的侧重点都不在海疆而在陆疆,尤其是西北陆疆,清代继续历代的疆域观,沿海数省不纳入边疆。 由此可见,清代边疆包括:东北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实行其对边疆的统一和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矛盾和冲突。 (1)侵略和反侵略的矛盾和冲突; (2)统一与某种程度上的自主性的矛盾和冲突; (3)中原农耕经济和边疆游牧经济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和冲突。 十八世纪中国边疆的第一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是指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边疆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