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肯定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但又根据传教士们所提供的材料,把中国与一般的专制国家作了区别。他写道:“如果说帝国幅员之大使它拥有一个专制政府,那么,这是所有专制政府中最好的一个。”⑨这句话写在他不准备出版的笔记中,比较直率。在他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则说得比较委婉:“由于特殊的情况,或者是绝无仅有的情况,中国的政府可能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腐败程度。”⑩那么在他看来,这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是绝无仅有的情况“是些什么呢? 第一,孟德斯鸠给专制政体下过一个定义:“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11)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专制的国家没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没有法律的保卫机构。”(12)孟德斯鸠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虽然没有他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特别是没有以限制君权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但是,中国却有效力与法律相似的道德、礼仪和风俗。他说:“他们的风俗代表他们的法律。”(13)这种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太平,是让老百姓勤劳刻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从,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属于道德范畴,在中国却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劳刻苦,生计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温饱,国家也就处于相对的太平之中。他认为,这种融礼仪、风俗、道德为一体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数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习惯地予以遵守。所以,中国是一个既无法律又有法律的国家,与其它专制国家不同。 第二,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生活贫困。虽因人民勤劳,地理和气候条件较好,人民衣可以遮体,食可以果腹,但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几乎毫无积储,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便生计无着。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如果施政过于暴戾,很容易触发人民的反叛,而一旦发生叛乱,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民一呼百应,君主便有丧失帝国和生命之虞。而在其它专制国家中,即使施政暴戾,由于人民尚不至于饿死,所以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中国的君主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起义,不得不对专制统治有所节制,以防不测。为此采取这样一些措施:1 )不实行欧洲那种包税制,以免人民受包税人盘剥;每当发生灾荒时,皇帝还下令减免部分赋税;2)政府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以增加生产,使人民不致挨饿。 为此皇帝还身体力行,每年春季举行亲耕仪式;3)不实行卖官鬻爵的制度,而以科举取士, 使各阶层人民均有做官的机会;4)宫廷设有谏官,专司指陈君主过失之职;对各级官吏均建立监察制度,论功行赏,按过处罚,因而政治比较宽和;5)提倡以儒教为中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以减轻法律的酷烈。 第三,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防止民叛,中国统治者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是“中国拥有优良的政府,不象亚洲其它国家那样衰亡的原因。” 第四,孟德斯鸠认为,由于气候的影响,中国人趋向奴性,所以,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统治者将孝悌观念应用于政治,要人民尊君为父,而君主也待民如子;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象是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的亲人。孟德斯鸠说:“这个帝国的构成,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15)由于这种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因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之中就减少了一些对立性,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比其它专制国家显得宽和些。 中国虽然具有这许多非专制政体的因素,但孟德斯鸠并不因此而改变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看法。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对中国的某些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政体的性质上始终毫不松动。当时不少人认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政制优良是重要原因。孟德斯鸠对此说颇有异议。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他进一步推论说,欧洲国家如果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它们的历史肯定比中国更加悠久。至于中国何以长期维持统一局面,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孟德斯鸠认为主要也是地理原因。其一,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慓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其二,中国饥荒频繁,一省缺粮时,非他省救济难以继续生存,所以各省均有赖于他省,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统一局面之长久得以维持也受惠于此。 由此不难看出,孟德斯鸠确实也看到并承认中国有不少可取之处,中国的政体具有一些为专制政体所不应具有也不具有的优点。但是,他总是用地理、气候等客观原因加以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并非总有说服力。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结论在他的笔下始终不曾动摇。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局限于政治制度。他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人口等等都有不少论述,有的还颇有见地。限于篇幅,此处只能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