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朗则布作为胜利者反而接受这些屈辱的条件呢?其原因是:一、为了集中力量打内战,他宁愿姑息外敌。奥朗则布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教派主义者,他不仅迫害印度教徒,而且歧视伊斯兰教什叶派,妄想把整个印度统一于他所信奉的伊斯兰教逊尼派之下。马拉地族、腊其普德族,甚至德干高原的什叶派教派,都群起反对他。(36)二、奥朗则布既然要打内战,经济上在一定程度上就非依赖东印度公司不可。陈翰笙指出:“奥朗则布曾因筹饷的缘故,在1690年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缴纳的现款而批准他们继续贸易”。(37)再则,关税收入成为奥朗则布国库最大的一项财政收入,苏拉特一港每年净收入五十万卢比。(38) 日本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走着同中印都不相同的道路。从十六世纪下半期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这八十年间,日本统治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政策,从积极提倡基督教到彻底禁止基督教,从自由开放对外贸易到锁国,大起大落,同国内封建割据与反封建割据,亦即统一与反统一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藩侯混战,藩侯们欢迎葡萄牙海盗输入的西方枪支弹药及其制法。以长崎为中心的肥前藩为了从葡人取得枪支,宁愿把长崎、茂木两地献给耶稣会作传教基地。 1568年一个强有力的藩侯织田信长统一了日本中部,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织田所以获得了军事胜利,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充分使用西方大炮,因此他采取保护传教士的政策。到1582年织田被刺死时,天主教在日本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全国有教徒十五万人,教堂二百所。 织田部将丰臣秀吉继续完成统一日本的事业。当他为此目的而在1587年远征九州时鉴于葡萄牙传教士对九州藩侯(大名)们的强大影响和长崎成为教会领地等情况,发布了日本第一道禁止传播基督教的敕令。敕令写道:“传教士以传教为口实,实质是企图在我国引起大的变革。……因为他们主要是引诱领主”。(39)但丰臣秀吉这次禁教并不彻底。敕令特别讲明这项禁令与外商贸易无关。葡萄牙传教士仍能乘商船来日本。由于丰臣对“南蛮贸易”(即葡对日贸易)有兴趣,在后来侵朝战争中他还得到葡人的援助,所以他的禁令并没有给予天主教以沉重打击。(40) 1603年德川家康成立幕府。德川家康把对外贸易和传教分开处理。(41)他为了充实幕府财力积极奖励对外贸易。(42)在开放政策的刺激下,荷兰船和英国船开始到日本来。同时德川家康采取管理对外贸易措施。例如,1604年他实施生丝管理法(“丝割符商法”),过去日本进口中国丝,由葡商垄断,随意要价,现在根据日本法律,改由政府指定的日本商人规定收购价格。 对天主教,德川家康始终视为他巩固中央政权的一大障碍。最初为了取得贸易利益对传教活动采取宽容政策,但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他对天主教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严厉了。以大阪为中心的丰臣秀赖(丰臣秀吉之子)同日本西部藩侯结成反德川联盟,而这两股反德川的力量中都有不少天主教徒。1613年德川家康下令全国取缔天主教。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央封建集权,德川家康之孙德川家光作出了断绝同葡萄牙殖民者的一切联系,即“锁国”的最后决定。德川家康的锁国政策分两步走:第一步,他镇压天主教并限制对外贸易,在岛原之乱(1637-1638)之后他采取第二步,断绝同葡萄牙的贸易关系。 1624年家光将江户五十名天主教信徒处以烤刑。1626年家光通令平民践踏耶稣像,以甄别是否是信徒,所谓“踏绘”。 与镇压天主教的同时,家光采取一系列限制对外贸易的措施。1633年他禁止“奉书船”(指持有幕府发给文件的船只)以外的船只出国。1635年索性禁止一切日本船只和日本人出国,也一律不许海外日侨归国,违者处以死刑。尽管如此,家光并非停止与葡人的贸易。 最后促使德川家光断绝与葡人贸易,从而走上锁国道路的直接原因是岛原之乱。原来由于德川家康允许公开传教,教会势力猛增,至1605年日本教徒竟达七十五万人之多(按中国在1664年有教徒二十五万人(43)),天主教已成为一切反德川幕府政治力量的工具。除了不少藩侯信奉天主教外,天主教势力还深入牢人和农民。牢人或称浪人,指因离开领主而丧失封禄的武士。(44)信教的牢人充当了岛原暴动领袖的参谋。岛原属九州肥前藩,农民中有很多天主教徒,身受宗教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于1637年发动了武装暴动。1638年初幕府在荷兰舰队协助下把暴动镇压下去。为了割断西部藩侯同海外的一切联系,于1639年禁止葡萄牙人和船只前来日本贸易。这一禁令连同过去限制对外贸易的法令统称“锁国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