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日趋衰败,被迫在中东收缩战线,而美国则竭力渗入该地区并直接插手巴勒斯坦问题,终使英国忍痛放弃巴勒斯坦。欧战结束后上台执政的工党政府,并未象人们预料的那样恢复亲犹政策,而是从英国在整个中东的利害关系出发,继续坚持限犹拉阿政策,指望以此解决巴勒斯坦争端,又与刚成立的阿拉伯联盟保持友好关系。殊不知战后中东的力量对比和整个国际形势已与战前和战争期间大相径庭,这一政策自然难以奏效,很快趋于破产。 首先,英国自身在大战期间损失了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背上了数百亿美元的外债,国力急剧衰弱,已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不得不裁减军备,收缩战线。在中东,英国政府也决定大幅度减少驻军,撤消军事基地。1946年10月,内阁召开研究中东局势的会议,对此作了具体部署。(17)在这种情况下,在动乱不已的巴勒斯坦保持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已引起许多人的非议,反对党领袖邱吉尔在下院就公开把巴勒斯坦称为压在大不列颠身上的“不公平的负担”。(18)其次,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大规模渗入中东,急欲取代英法,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资源和交通线。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美国直接支持犹太复国组织反对英国的白皮书政策,使工党政府处境尴尬。美国政府明明了解英国限制犹太移民的政策,却一再公开要求英国允许十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为减轻负担,英国政府希望美国协助维持巴勒斯坦和平,却立即遭到拒绝。(19)1946年夏,英国提出巴勒斯坦实行“分省自治”,而犹太复国运动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建立一个占巴勒斯坦面积百分之六十五的“犹太国”。是年10月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声明,拒绝英国的计划,却支持犹太复国运动的计划(20),使英国首相艾德礼和外交大臣贝文感到震惊和愤怒。本来英国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美国再拆英国的台,这使犹太复国运动更加胆大妄为。从1945年秋开始,犹太复国组织的武装小分队纷纷出动,袭击英国军营、火车站、炼油厂、军火库,致使许多军警丧命。到1946年,暗杀、爆炸、绑架的恶浪席卷整个巴勒斯坦。7月22日,恐怖组织“伊尔贡”(其头子就是后来的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别动队炸毁了耶路撒冷英军总部,使91人死亡。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英国当局不得不将英籍妇孺撤走,并将留下的英国人集中到几个地区。(21)在一轮接一轮的谈判中,犹太复国组织的要价越来越高,而阿拉伯人也寸步不让。英国当局走投无路,终于1947年2月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并于次年5月正式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从趾高气扬地进占巴勒斯坦开始,经过三十年苦心经营,其间多次调整政策,改变手法,最终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溜之大吉。英帝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的的这一全过程,不正是它在全球范围内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吗? 三、英国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关系 如何评价英国与犹太复国运动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本世纪上半叶英国巴勒斯坦政策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们议论颇多的一个问题。以前不少著作文章都将犹太复国运动说成是帝国主义列强(以英国为代表)一手“炮制”,是它们侵略巴勒斯坦和中东的“工具”。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工具有能被制造、被使用,没有任何能动性,而犹太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与英国等强国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方被动地被另一方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利用又互相对抗的关系,不同于主仆关系,似更接近于一种伙伴关系。 首先,从英国等国在犹太复国运动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看。众所周知,中世纪以来反犹浪潮在欧洲几乎周期性地出现,使犹太人“不仅遭到一个无权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而且还遭到剥夺他们起玛的公民权的压迫。”(22)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先是十字军大肆残杀犹太人,接着是英国和法国将所有犹太人逐出国门,最后是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以酷刑来强迫犹太人改宗基督教。正是在这股恶浪的冲击下,恢复犹太国的想法于十七世纪初产生了,但尚被视为奇谈怪论,没有什么市场。十九世纪后期,反犹运动又在欧洲形成高潮。从1881年开始,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席卷沙皇俄国,并扩及东欧许多国家,使那里犹太平民的生存权利完全得不到保护。同时,迫害犹太人的“德雷福斯案件”(23)在法国发生,震动全欧,使每个有自尊心的犹太人都感到遭受了奇耻大辱。这一反犹高潮,终于迫使许多犹太人接受了复国思想,以为这是一条摆脱苦难的途径。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如平斯克和赫茨尔)便著书立说,将恢复犹太国的想法变成了系统的理论。1897年,世界犹太复国组织建立,恢复犹太国的主张从此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有组织的运动。 可见,正是由于犹太民族的生存权利倍受践踏,广大犹太民众感到前途渺茫,渴望寻求一条出路,才使犹太复国运动得以产生。如果说欧洲各国的统治集团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那就是它们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为犹太复国运动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并无任何一个大国的政府直接参预了犹太复国运动的创建活动。虽然一些犹太资本家曾资助组织的建立,但他们当时对各大国的政策尚无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炮制”说是没有根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