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古称“虾夷地”,意思是“野蛮人”居住的地方,古时全为阿依努人。十三世纪(鎌仓初期)后,日本东北、北陆地方才陆续有一些渔民、农民、商人及内战中被打败的武士因生活所迫渡海到达北海道,与阿依努人杂居。1590年成立松前藩,北海道始正式纳入日本的管辖之下。① 北海道的开发是在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并推动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之后才走上正轨的。1869年7月,明治政府设开拓使(部级机构)负责北海道的开发,同年8月15日,废虾夷之称,改名北海道。 把开发北海道提高到关系日本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称北海道为“皇国之北门”,比作“北门之钥匙”。②北海道的开发从此进入一新时期。下面分叙开发过程中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及技术措施。 一屯田戍边与移民开发 开发北海道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一批有志于边疆的开发者。明治政府在这方面的措施是:初期以士族移民为核心,实行屯田兵制,后期组织农民集体移民和鼓励大地主投资开发。 起初,明治政府由于刚刚建立,财政极端拮据,遂把北海道分割给各藩经营开发,同时,颁布《扶助移民规则》(1869年),鼓励农民移居北海道。《规则》规定向移民北海道者提供房屋、家具、农具、种子等,还支付三年的生活费;甚至发给移民一定的开发费。条件是较优越的。应募移民者大多是没有文化的无业游民,他们为了糊口勉强同意迁居北海道,并无开发北海道的思想准备,补助期限一过,这些人又都弃地返回,开发毫无进展。 1871年,黑田清隆被任命为开拓使次官,1874年升任长官,黑田上任后,亲赴北海道考察,目睹了各藩分割开发和招募移民的弊病,并鉴于对抗沙俄南下的需要,提出了实行屯田兵制的设想,把戍边与开发结合起来。 1874年,政府颁布《屯田兵例则》,鼓励士族携家眷移居北海道,一面负责北方防务,一面进行开发。 在北海道设屯田兵,不仅是开发和防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巩固明治政权的需要,当时的日本,不平等条约尚未废除,民族危机、尤其是“北方危机”严重存在。日俄两国为库页岛及千岛群岛的划界问题关系紧张,加强北方边防,实为民族存亡大计。在国内,明治政府所推行的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如地税改革、兵制改革以及逐步取消封建俸禄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危及武士阶层的利益,直至最终消灭武士阶级。全国武士二百万人,分属“佐幕”与“倒幕”两方,“佐幕派”武士战败投降,自需安置处理,“倒幕派”武士虽有战功,也需要另谋出路。全国武士既失去俸禄、领地及军籍常职,又不善生产。上层武士(藩主等)由于财力雄厚等原因,在政府帮助下大多转化为新政府的官僚或资产阶级,广大下层武士则生活无着,成为明治初年一大不安定因素,以致酿成多次暴乱。如何安置这批武士,不仅要使他们衣食有着落,而且要消除他们的不满,使他们有所作为,变不稳定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新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屯田兵制就是解决武士问题的一件最有成效、最有战略眼光的根本措施之一。 屯田兵村实行军队编制和管理,一村(约220户)为一中队(连), 户主服兵役,每天参加军事集训,家属则下地务农。村内生活起居、工作休息全部实行集中统一指挥,俨然一座军营。 屯田兵制共实施了二十五年(1900年停止招募,1903年完全废止),兴建屯田兵村三十七座,移民约七千三百余户,人口四万多人,共开发土地七万五千余町步(1町步约合1公顷)。③屯田兵数量虽不很多,作用则很大。在开发初期,屯田兵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1887年以前,屯田兵每年占移民总数的10-30%,④屯田兵村大多设在条件艰苦、开发困难的边远地区,每当屯田兵进入一地,交通、村政以至经济文化设施随之出现,逐渐形成中心,吸引了许多农民移居。屯田兵都是士族出身,有传统的教养,有文化知识,其中颇有才智坚毅之士,成为开发北海道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开发中善于运用新技术,较快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左邻右舍的移民竞相仿效,起到了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媒介作用。如屯田兵村的住房,由于它采光好,结构合理,既考虑了方便生活,又便于开展生产,使农民移民纷纷仿造,成为北海道农村住宅的主要型式。屯田兵加强了北方的军事防御,使原来无边无防的北海道成了名符其实的北门钥匙,1896年日本在北海道成立第七师团时,屯田兵就成了这支军队的骨干,日俄战争中,这支军队为争夺二○三高地与俄军激战,为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所谓“勋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