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是伴随着区际贸易(intersectional trade)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因为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差别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变得日益明显,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在工业的北部和奴隶制的南部以外,又增加了一个垦殖的西部,它们分别以生产工业品、棉花和粮食为主。这种随着各个地区内部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差异,对于国内市场的形成来说不仅不是坏事有时还是好事,因为为了满足地区本身的需要各地区之间必须互通有无,这就推动了“区际贸易”的发展。1840年是美国区际贸易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各地区之间实际上还处于半孤立的状态。据统计,1840年,南部从西部进口的农产品,不到南部出口的同类产品的5%;1839年,南部所消费的北部的工业品,只占北部工业总产量的6-16%;而1839年西部出口品的一半都是输往国外,不是输往国内其他区域的。1840年以后区际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以致完全打破了过去那种孤立或半孤立的状况。据统计,1839至1860年,西部对北部的出口增加了14倍,对南部的出口增加了5.6倍(22)。大约在同一时期(1839-1853年),东北部对俄亥俄河流域的出口增加了6.8倍,南部对俄亥俄河流域的出口增加了2.75倍(23)。在区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商品循环:一方面,俄亥俄河流域的粮食和食品通过密西西比河运往南部,在这里这些商品变换成棉花和蔗糖,棉花和蔗糖卖给新英格兰(或外国),在新英格兰又转换成纺织品运往西部;另一方面,新英格兰的手工业品用船运往南部,在新奥尔良又被变换成蔗糖、咖啡等,然后再运往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上游(24)。实际上,这种区际贸易和商品循环系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 然而,十九世纪美国国内贸易的发展并不限于上述区际贸易方面。随着西部的不断开发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西部还兴起了三大新的贸易区,这就是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西部大平原贸易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新奥尔良为中心,在法国人占领时期这里的商业就有了一定规模。美国人接管新奥尔良后,这个河口重镇不仅成为新南部的商业中心,而且在很长时期还是内地各种商品的主要出口地,因此,新奥尔良的商业贸易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得以迅速发展。1815年该港出口总值仅8,779,000美元,到1860年已增至185,211,000美元,即增加了二十倍(25)。与此同时,随着俄亥俄和整个中西部被拓殖,五大湖地区的贸易也迅速活跃起来。特别是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后,一批颇有生气的工商业中心,如克利夫兰、底特律、芝加哥和密尔沃基,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该地区的贸易由此进入繁荣时期。1820年该地区贸易总值不过二、三十万美元,到1860年便达到三亿美元,三十年内增加了一千倍(26)。早在1846年,大湖区的主要出口地布法罗所接运的小麦和面粉,就已超过新奥尔良。西部大平原的贸易,以圣路易为主要集散地。该城在拓荒时代是“通往远西部的门户”,因此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历史上,有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由此通往远西部:一条通往圣菲(开辟于1822年),另一条通往俄勒冈(开辟于1806年),第三条通往南山口(开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这样,圣路易的商人就可以把新墨西哥的银元和落基山的皮货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同时又把东部的工业品、南部的蔗糖和中西部生产的酒类运往远西部,从这种交易中牟取暴利。当时,皮货贸易获利相当丰厚,落基山皮货公司的利润达到2,000%(27)。商人们每年运往圣菲的货物在十几万美元以上(28),纯利从10%到40%不等。这三大贸易区的兴起,突出地说明了西部开发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新的贸易区的兴起,区际贸易的发展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构成了十九世纪美国的另一场革命:商业革命。这个革命的实质,就是国内贸易在整个美国商业贸易中比重的增长,大约在1839年美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便最终超过了国内产品出口额。据统计,在此后二十一年中,美国输往国外的商品只从10,200万美元增加到31,600万美元,而国内区际之间的商品交换从10,900万美元增加到48,000万美元(29)。默克指出:“从1812年战争结束到内战开始时,内地与整个沿海地区之间贸易的价值,比美国的整个对外贸易还要大。”(30)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民族市场已达到最大范围,1869-1900年美国国内市场已吸收了农民出卖的农产品的82%(31)。 五 西进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部门莫过于农业,它完全改变了美国农业的重心。谁都知道,在美国独立之前,美国农业的重心是在大西洋沿岸,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中部各殖民地。但在独立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和大西部的不断开拓,美国的农业生产重心便逐步西移,移到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特别是中西部一带。 据美国国情调查所提供的资料,早在1860年,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农场就占了全国农场总数的57.6%,其面积占全国农场总面积的59.8%,资产占全国农场资产总值的54%;到1900年,西部农场的数目、面积和资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又分别上升为71%、79%和78%(32)。从农作物的栽培和产量来看,也明显地反映出这种重心转移的趋势。例如,作为美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小麦,其主要产区就不再停留于过去的所谓“面包殖民地”地区,而是移到了美国的中西部即从俄亥俄州到达科他州的地带。美国的主要小麦生产州,1839年为俄亥俄(1,660万蒲式耳),1859年为伊利诺斯(2,380万蒲式耳),1869年还是伊利诺斯(3,000万蒲式耳),到1889年,红河流域已成了“小麦王国”的中心。据统计,1859年,仅俄亥俄、伊利诺斯、印第安纳和威斯康辛等中西部四州的小麦产量,就占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33)。其他方面,如玉米和牲畜等,在十九世纪中叶,西部实际上也都成了全国的主要产区。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美国农业重心的转移。 在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方面,如果从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来看,其趋向早在殖民时代就出现了,但美国农业专业化的最后形成也是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之中,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密西西比河流域三大农业专业区的建立。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寒冷多雪的冬天,这种气候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极为有利,所以这里就成了美国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区,成了美国的“小麦王国”。而墨西哥湾平原和整个东南部,由于不易受到北风的吹袭,形成一种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而冬天温暖多雨,较适宜于烟草、棉花和水稻的生产,结果这里形成了以阿拉巴马为中心的“棉花王国”,并且和旧南部连成了一片。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特别是西经100度以西的平原地区,年降雨量不足二十英寸,在未解决灌溉问题和发明旱地农业耕作法之前,这里很难发展粮食作物的生产,但大草原丰富的牧草却为畜牧业的发展准备了良好条件,这里本来是野牛成群出没的地方,而今便成了美国畜牧业的集中产区,成了著名的“牧牛王国”。这三个新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农业区的建立,奠定了现代美国农业帝国的坚实基础,是美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形成的同时,全国的地区分工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除了旧南部还以经济作物棉花生产为主外,东北部已经从农业区转变为工业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