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埃马努厄尔·勒罗瓦-拉杜里:《新史学的斗士们》,见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第791期,1980年1月7-13日。 ②雅克·勒高夫:《新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年创刊号,第50页。 ③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中文版第245-246页。 ④雅克·勒高夫:《新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年创刊号,第50-52页。 ⑤参看安德烈·比尔基埃尔的《历史科学辞典》,法国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在一次谈话中,当有人问布罗代尔,他同马克思的关系时,布罗代尔说:“其实,与同马克斯·韦伯的关系相比,我的观点与马克思更加接近”,以马克思的跨学科研究精神,他认为可派马克思担任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除院长之外的任何一项职务。谈话全文见法国《世界报》1979年12月14日,第23版。 ⑥雅克·勒高夫:《新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年创刊号,第57页。 ⑦吕西安·费弗尔:《为历史而战》,阿尔芒·科兰出版社1953年版,第19-20页。 ⑧《大地与人类进化》,法国阿尔本·米歇尔出版社,1970年版,第7页。 ⑨见《年鉴杂志的诞生》,载《经济、社会、文明年鉴》1979年第6 期,第1350页。 ⑩法国国立图书馆为纪念年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举办的“吕西安·费弗尔生平事业展”:《展品简介》第38-39页。 (11)吕西安·费弗尔:《为历史而战》,第63页。 (12)费尔南·布罗代尔:《史学文集》第二卷,法国阿尔托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13)《地中海与巴西的撞击》,见法国《世界报》1985年11月30日,第8版。 (14)《长时段》,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第111页。 (15)这些话是布罗代尔夫人亲口告诉译者的,她当时经历了两位历史学家结成“父子般情谊”的全过程。 (16)转引自雅克·勒高夫:《新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年创刊号,第49-50页。 (17)《一生为了历史》,布罗代尔采访记录,载《文学杂志》第212期,1984年11月,第22页。 (18)参见《长时段》,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第105-107页。 (19)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三联书店1993年中译本,第732页。 (20)引自布罗代尔的学术秘书玛丽-泰雷兹·拉比涅特小姐保存的一份“访谈记录”,采访者姓名和日期不详。 (21)布罗代尔接受加拿大蒙特利尔《时事》杂志记者采访的谈话记录,载《时事》月刊1986年第2期,第119页。 (22)萨姆·金瑟:《布罗代尔在美国》,载法国《文学杂志》第212期,1984年11月,第38页。 (23)《一生为了历史》,布罗代尔采访记录,载《文学杂志》第212期(1984年11月),第24页。 (24)《史学“教皇”八十岁》,布罗代尔采访记录,载《历史》月刊(1982年9月)第48期,第75页。 (25)《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一堂课》,法国阿尔托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页。 (26)《法国思想界十年回顾》,见《当代西方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27)《经济、社会、文明年鉴》,1986年1-2月,第6页。 (28)参见弗朗索瓦·道斯:《七零八碎的历史》,法国发现出版社,1987年版。皮埃尔·诺拉在《史学创作》(加利马尔出版社,1976年版)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生活在历史学四分五裂的时代”。 (29)参见《阅读布罗代尔》,发现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168、16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