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以来盛行的以希腊、罗马为古代世界的中心、以基督教文明为世界文明的主体的观点,是狭隘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的反映。这是不符合世界历史的实际的。 古代世界是围绕北非、西亚、东亚、中美等文明中心区域而逐步发展和扩大的。每个文明中心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每个文明中心及其毗邻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世界。在旧大陆的东端以汉唐帝国为高峰,西端以东、西罗马帝国为高峰,两端之间只有间接的稀疏的经济与文化联系。随后,在欧亚之间先后兴起的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变成沟通欧亚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横贯东西的大陆联系逐渐接成一气。 古代世界的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牧混合经济的流动性也有限,只有游牧经济和商业经济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扩张性,因此各文明中心地区之间的交往是有限的,贸易活动是有限的。即使是区域广大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大帝国的统治,也只是一种外在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几乎不触及也很难破坏被统治民族的经济生活或生产方式。吴于廑同志最近发表文章就古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的历史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⑤。这种冲击的确对历史发展为世界性的历史发生过一定作用,但它并不能改变生产方式,因此暴力的征战与和平的文化交流对历史横向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是设计古代世界史的历史框架和探索各文明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所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十五世纪初由中国舰队沿亚洲海岸西航至非洲的伟大创举,揭开了世界历史舞台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但是,只是到该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伽马绕航非洲到达亚洲,以及十六世纪初麦哲伦的舰队环航地球一周,才开辟了东西两半球合成一体的新纪元。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使世界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联系起来,引起了世界历史格局的大变化。十六世纪兴起的第一次西欧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高潮,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建立了环球联系,主要是第一次把美洲大部地区和非洲沿海岸以及东南亚边沿地区纳入了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由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又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这次是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进行纵深扩张。十九世纪末,西方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向垄断资本主义,由此而掀起了第三次殖民高潮。这次是通过直接征服和建立势力范围等方式瓜分全球,把一直处于独立和半独立的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帝国主义把世界分割完毕,整个地球真正联成了一气。 近代资本主义建立的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欧洲崛起成为支配世界的“中心”,而前资本主义的亚非拉则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沦为依附于欧洲的从属地位。世界历史格局的大变化的最重要特征即在于此。因此,不能把以欧洲作为近代世界历史发展出发点的任何观点都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为“西欧中心论”。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心脏地区(后扩展为北大西洋区域)。离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来谈论“欧洲中心”是没有意义的,而否定欧洲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的历史地位,也是非历史主义的。 但是以欧洲为中心建立的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实际上是以几个欧洲殖民大国为中心而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排他性政治集团或势力范围集团,因此对立与统一两种矛盾的趋势同时存在于这个有机的统一体之中。 世界资本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它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分裂——社会主义运动;帝国主义集团内部分裂——对立的军事集团和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内部分裂——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这三大矛盾运动的结果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崩裂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引起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形成。社会主义体系的兴起给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为人类的历史进程开辟了新方向。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第三世界最初是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的概念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经济的、也是世界历史的新范畴。长期以来,世界史大都是由西方人写的,习以为常地把世界史写成以欧洲(西方)为中心的历史,写成基督教文明向世界的传播的历史。观察的角度,使用的史料,研究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殖民时代商人、政客、外交家、传教士的巨大影响。四十年代以来,苏联学者提倡研究殖民地附属国的历史,试图纠正西方中心论的偏颇。但迄今除《东方各国近代史》、《亚非各国近代史》一类著作外,还很少有作为整体论述的殖民主义史。如果脱离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来论述殖民地附属国的历史进程,至多只能罗列一些殖民掠夺的显著事实,并不能揭示世界联系的内在规律。 近一二十年来,西方的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不满于西方流行的旧的历史框架,作出了一些新的尝试,试图建立十六世纪以来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研究的新的框架和体系。例如,美国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的“现代世界体系”的理论,以欧洲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研究“核心地区”、“半边缘地区”、“边缘地区”和“外围地区”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的变化。这一理论对当前国际史学界有很大影响⑥。最近,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扬诺斯的新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成年》一书⑦,就是在沃勒斯坦的理论架构之上,用“全球市场经济”的概念,编写了第三世界的历史。他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历史实体,探索了它从十五世纪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研究的努力方向很值得注意。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而且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通史,显然应该特别重视这一部分。争取在第三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做出较大的贡献,我们应是责无旁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反殖民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与前几次殖民主义浪潮,正是反方向而行,由东向西,亚洲成为革命的最大风暴泉源。今天,一系列民族国家已出现于东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其中有些已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解体,世界发展呈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形势。 但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革命趋势和世界性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不是削弱而是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的总趋势。欧洲、北美和北大西洋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比重趋于下降,亚非拉和太平洋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比重则急剧上升,旧的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使世界帝国主义遭受沉重的打击,但这种打击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在经济方面所受的损失远不如过去人们预想的那样大。社会主义国家和新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大量出现,也没有造成国际市场的分裂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萎缩。相反,尽管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联系、渗透、依存的关系是不断趋于加强。全球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都在加强。国际经济和政治都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新现象,例如: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共同市场,政治的和经济的共同体,等等。历史的实践表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它的纵向发展一样,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动态,从而为宏观的历史学提出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