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当前我国四化建设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过去的历史研究也能起推动作用的世界史研究课题,就是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的和历史的研究。 现代化问题(modernization)是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历史学、经济学、 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的新理论和历史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论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也比过去任何历史时代都迅速得多。以法国为例(它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的经济发展速度是较低的),据有人计算,两百年前(1780年),法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20法郎(按1905—1913年价值计算);八十年后增长一倍;再过六十年又增长一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这一增长趋势停止了约二十年,但在此以后的二十五年中却增加了两倍。在法国,1875年时要得到一公斤面包需工作一小时四十三分钟;到1980年时,只需要工作十分钟。同样,获得一公斤火腿在1875年时需要十九小时的劳动所得,而到1980年则只需要一小时五十二分钟的劳动所得。法国妇女的平均寿命在1780年为二十八岁;1880年为四十四岁;现在则超过七十八岁。现在普通法国人的平均身高为1.74米,比一百年前高出10公分(14)。 再举一个从落后到先进的例子:日本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农业国,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三十年学习西方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就一跃而为亚洲的第一工业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惨败使它丧失了全部的殖民地(面积相当于战前领土的将近一半),工业下降到只有战前的七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62美元(1952年)。日本还是一个缺乏天然资源的国家。但是日本人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了改革,创造了连续性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从1953—1972年,日本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而同时期苏联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7%(15)。1960年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日本高13倍,到1977年时降为只高2.7倍。今天日本的工业产值超过一万亿美元, 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10%,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级大国。据估计,到1990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要超过美国。从八十年代开始,日本踏上了“技术立国”的道路,把追求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开发视为未来“立国”的基点。日本的现代化的成功的历史经验正在引起研究经济发展、特别是研究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世界各国专家们的重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特别提到日本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他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以干得比他们好”(16)。 现在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和日本,从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出发,从现实上溯到历史,最初一般是以日本现代化作为典型对其全过程进行研究,后来逐步扩大到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史研究领域——现代化历史研究。目前各国的研究者对于“现代化”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解释,研究的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政治目的也不同,但把现代化作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新研究项目,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也是从现实问题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再探索的一个途径。 概而言之,当前西方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发展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17)。在这些研究中,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布拉克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提供二例。布拉克在1966年出版《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18)一书,提出了一个研究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他所组织的有俄国史、日本史、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参加的八人写作班子,在1975年出版了《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是第一部关于日俄现代化历史的比较研究的著作。接着又组织了有四个大学的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班子,于1981年出版了《中国的现代化》一书(19)。这大概也是西方人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全过程的第一部著作。两书都是按布拉克关于现代化的历史架构——前现代化时期、转变时期、高度现代化时期(《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未涉及第三时期),与现代化的横向发展(分国际背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成长、社会相互关系、知识与教育五个方面)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日、俄两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家的大小相差都很悬殊,两国现代化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但都按各自的方式实现了高度现代化。中国与日本的社会历史条件较接近,开始接触西方并搞现代化的时期也相近,进行比较研究更具有很大的意义。上述两书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的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这些著作,以及类似的现代化研究,其基本的理论是近年西方流行的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中大多孤立地片面强调科学技术是近代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抹煞社会制度不同的重要区别,其中甚至有歪曲与误解,研究的模式没有摆脱以西方国家现代化作为标准,凡此等等,是当前西方学术界的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弱点,因此应批判地阅读这些著作。 正如“第三世界”这个新的政治经济概念为世界史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一样,“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从新的宏观角度开阔了我们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现代化”这个历史范畴虽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提出来的,但作为现代化组成部分的“工业化”历史进程,早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视的研究课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对近代大工业在人类历史发展序列中所起的伟大革命作用早有光辉的分析。他指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20)。他以英国为例证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之后,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这一规律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1)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中叶所说的未来“景象”,在二十世纪中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工业发达国家较之十九世纪中叶时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变得难以辨认,今天的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之大,甚至较一个世纪以前更为惊人。第三世界的人民百分之九十的收入还不到美国水平的十分之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只占世界总人口百分之二十八,却占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美国只有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六,却占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二(22)。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新兴的发展经济学中提出了“发展”(development)、 “发展战略”等特定的新概念,由此而有各种不同经济发展和成长的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同样,也由此而提出了新的“现代化”的概念与理论。这个新的历史概念的含义比“工业化”要广泛得多,概括了在一个更长的历史过程中,对比前工业社会(传统社会)而发生的生产力、经济结构、消费方式、政治、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全面变革。现代化的进程包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只是某一发展阶段。现代化的研究包括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而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研究却不能包括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研究丰富了目前世界近现代史的框架所容纳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