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学科、多学科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采用。社会科学中有比较政治学、比较经济学、比较人类学,历史科学中也出现比较历史学。所谓比较,不是把一些相似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过程进行简单的随便的对比和类比,而是在一定的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历史发展的共性与特殊性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前面提到的现代化历史的研究,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凡是要想对较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是离不开这种方法的。因此这对于世界史的研究来说,是特别有用的。 四、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的新趋势。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计量分析方法。已经被西方学者引进到历史研究中。列宁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马克思时代就存在,而且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28)。当前不仅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系学生在学习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也开设了“历史研究中的数学方法”,作为必修课程。一些苏联学者还用现代模拟观点和技术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等课题(29)。在这一方面,我们决不能抱残守缺,而是应该迎头赶上(30)。 五、在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历史资料的整理、分类、储存、查阅等正在电脑化。科学工具的发展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从十九世纪以来,摄影机、电影、录音机、复印机的相继发明,不断改进历史资料的保存与研究方法。录音机使“口述历史”(oralhistory)兴起成为一种新历史体裁。 近二十年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历史资料的保存和研究方法革命化,为处理愈来愈浩繁的世界史资料提供了新的手段。“历史计量学”则对历史现象的量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以上就是当前世界史研究中出现的某些新趋势,其中不少可以说是新事物。这些趋势或新事物发展的前景如何,发展的方向如何,现在还不敢下结论。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是不行的,见而不研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说:“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永远陷于落后不行。”(31)又说:“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32)。在当前我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情况下,门虽然开了,但如何动脑筋,如何急起直追,如何“洋为中用”,仍然是值得大家来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 为了加强了解和掌握国外世界史研究的情况,当务之急是首先加强进口国外历史图书资料,有计划地填补近三十年缺书的空白,同时还应有领导地加强翻译外国史学名著,加强国外学术情报的收集、报导和交流。目前国内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世界史方面也需要有专门介绍和报导国外史学的译丛刊物。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加强选派世界史方面的留学生的计划性与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向自然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实际上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并已引起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方面的重视(33)。这是完全必要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口号,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重视教育改革,很快就把日本的面貌翻然改观。从那时起,日本一直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与技术,这是日本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改造我们的学习,恐怕不论对老、中、青不同代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已有同志提出:让我们大家都来重新上一所大学——知识更新大学(34)。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古语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中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第一次产业革命却被欧洲领先。此后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使历次产业革命都坐失良机。落后就要挨打。教训至为深刻。在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的形势下,当前经济学界很多同志正在热烈谈论我们再不能错过时机,必须全力以赴,急起直追,振兴中华(35)。我国的世界史学界当然也应该积极投入当前的这场开展新局面的讨论,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科学地预测二○○○年以后的中国与世界。 注释: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③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关于苏联各学校讲授本国历史的决定;介绍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真理报》),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1961年版,第287—291页。 ④周谷城:《世界通史》影印本新序,1983年,上海书店,第1页。 ⑤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 ⑥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之一,资本主义农业与十六世纪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Immam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1974);《现代世界体系之二,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的巩固,(1600—1750)》(The Modern World SystemⅡ,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1600—1750,1980)。 ⑦斯塔夫里扬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成年》(L. S. Stavrianos, Global Rift, 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 1981)。 ⑧该书有法文、西班牙文、英文等各种文本。英译本——Fernand Braudel,The Mediterranean and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Ⅱ,2 vols,1972—1973。 ⑨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前引书,第5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