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时代不存在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 日知同志断定春秋时代各国有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两个会议加上国君系统,构成城邦国家通常应该有的三种政治机关;三种政治机关的存在,足以表明这些国家有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但是,中国的确不象雅典,没有三种政治机关,没有雅典那种混合政体。中国春秋列国有的是国君和他治下的大大小小贵族以及国人群众。 日知同志把古书上提到的几次国君“朝诸大夫”、“朝国人”说成是诸大夫会议、国人会议,根据实在不算充足。相反的材料,古书中倒是俯拾皆是。上文提到,列国始封君由天子命封,继世君也须经天子承认,所以孟子说“得乎天子为诸侯”(《孟子·尽心下》)。诸侯是继世的,终身的,没有一个象雅典执政官那样由什么会议选举产生。国家主权由天子那里得来,掌握在国君手中,也不象雅典那样,主权属于全体公民。孟子说“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是正确的。卿大夫爵位由天子或国君授命,采邑和田禄由国君赐给,而且世禄不世爵。卿大夫依附于国君,作为国君的臣下和辅贰而存在。国君可以随心所欲而且堂堂正正地把卿大夫杀掉,而卿大夫如果弑君,史官则必舍命书进史册,视之为贼,人人得讨之。“国君一体”,“国君以国为体”(《公羊传》庄公四年),“以大夫为股肱,士民为肌肤”(《公羊传》僖公七年何注)。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国家的命运与城市关系不大,国都陷落,国家可以照旧存在。只有国君绝祀,社稷无主,才是国家灭亡的标志。孟子说“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纵然有此等情事,换上来的不是别的,还是国君。 春秋当代人对于国君和卿大夫关系问题讲得尤为清楚。晋国的师旷说:“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史墨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他们都认为卿大夫是国君的辅贰,可以规谏国君,听不听在于国君。这样的言论在先秦文献里随处可见。甚至连晋国的一个小小膳宰屠蒯也会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左传》昭公九年)的话。 诸侯与卿大夫的君臣关系,在当时人们的行动上也有明显的反映。鲁卿季孙宿访问晋国,晋侯以享礼接待他,他不敢当,说:“寡君犹未敢,况下臣,君之隶也,敢闻加贶?”(《左传》昭公六年)晋先轸为遣返秦俘事同晋襄公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不顾而唾”。不等襄公处置他,他自己就寻死了。死前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楚昭王被吴军战败,逃到郧国。郧公之弟要乘机报杀父之仇,郧公制止说:“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左传》定公四年)鄢陵之战,晋将韩厥和郤至在阵前遇上楚王和郑伯,竟说“不可以再辱国君”,“伤国君有刑”(《左传》成公十六年),终不敢有所触犯。请看,在卿大夫的头脑中,君臣观念有多么深刻!有时对敌国国君也要敬畏三分。 卿大夫做为国君的辅贰和臣下,他们的任务是小心谨慎地服事国君。“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祭能诔,祭祀能语”(注:《诗·?{风·定之方中》毛传。),是他们的职责。“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左传》宣公十二年),“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谷梁传》襄公十九年),“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诗》。),“大夫无遂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谷梁传》襄公十九年),是他们做事必遵的原则。“威权在君”(《国语·晋语八》),“口在寡人”(《国语·晋语一》),“在我而已”(《左传》襄公十九年),权力掌握在国君手里,因此,“畏君之威”(《左传》昭公元年)是他们的第一大节。 春秋时代国君和卿大夫的关系是这样的严峻,在国君的系统之外,不可能允许有个诸大夫会议存在。 列国的生杀、和战、废立大权,无不操之于国君手中,不见有什么诸大夫会议或者国人会议来分享他的权力。君杀大夫之事,见于《春秋》的不下数十起。“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君的亲属有弑君、谋叛的迹象,也将诛无赦,其他异宗异姓卿大夫自然更不待说。晋厉公一朝杀三大夫,晋景公族灭赵同、赵括,楚成王杀子玉、子上,楚共王杀子反,这些是春秋大国国君擅杀卿大夫的著名的例子。卿大夫们对国君的生杀大权并不怀疑。被杀者往往还要表示“君赐臣死,死且不朽”(《左传》成公十六年)。不唯大国如是,小国亦然。曹伯与戎战,死于战场,随从作战的几个大夫未能死义,为嗣君所杀。《春秋》认为君辱臣不死,杀得对(《公羊传》庄公二十六年)。 对外战争也是由国君决定的。《春秋》书战以及直接书败的,共四十次。其中《左传》加以详叙的有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三十三年晋秦殽之战、文公十二年晋秦河曲之战、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成公二年晋齐鞍之战、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定公四年吴楚柏举之战等八次。这八次意义重大的战争,交战双方都不见开过什么诸大夫会议,实际都由国君决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