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的司礼监(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师院学报》 欧阳琛 参加讨论

永乐、洪熙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皇帝把可靠的宦官公开派到军事、政治等重要职位上去,宦官的权力因而大为扩张,这是和洪武时期不同的地方。然而这些掌握权力的宦官,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他们中间许多人都不是司礼监官员。如成祖病死榆木川时,与杨荣同奉遗命驰讣仁宗的宦官海寿,是御马监少监(注:成祖于北归途中死于榆木川,由随驾宦官马云、海寿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决策秘不发丧。壬辰“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御马监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皇太子”。仁宗不豫,亦急遣海寿驰召皇太子。俟皇太子还自南京,始发丧宜遗诏。分别见《明太宗实录》卷一三○,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庚寅条、壬辰条;《仁宗实录》卷十,洪熙元年五月庚戌条、六月辛丑条。)。曾多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洪熙初守备南京的郑和,是内官监太监(注:《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中官考一:“洪熙元年正月丁未,命内官监太监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永乐一朝奉命出使的宦官,据明实录所载就有四十余人。除多次出使西域的侯显是司礼监少监,后擢太监而外(注:《明史》卷三百四,宦官郑和传附侯显传。),没有一人以司礼监入衔。至于为成祖所倚任,受命监京营、出镇的宦官王安、王彦等,也没有一个是司礼监的官员。此外,在成祖晚年居中用事的中官黄俨,曾和赵王高燧密谋政变,明实录也没有说明他是哪一监的官员(注:《明太宗实录》卷一二五,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己丑条载,宦官黄俨等与高燧密谋政变事。)。当然,上面提到的一些没列监衔的宦官,可能有些是司礼监的官员,由于记载的疏略而无从稽考。但上述总的情况可以说明,当永乐、洪熙两朝,司礼监在宦官机构中仍属一般衙门,司礼监官员不具有优越地位。因此,各监的宦官凭借皇帝的宠眷,都有机会出任要职,掌握大权。
    到了宣宗朝,司礼监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变化的端倪,见于宣德元年正式设立内书堂,并命翰林官专授小内侍书(注:《明宣宗实录》卷十九,宣德元年七月甲午条。《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三,宦官。)《明史·宦官传序》认为,宣宗这个措施破坏了太祖不许内臣读书识字的祖制,是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只要对洪武时期宦官职掌及其对宦官的任使略加考察,就知道明太祖禁止内臣读书识字之说是可疑的;因此,《明史》作者的论断是缺乏史实依据的。事实上,由于皇帝对于宦官的任使日多,永乐时就已开始了对小宦官进行培养与训练。《明史》卷三百四,宦官金英传附范弘传:
    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与焉。(弘)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涉经史,善书札,侍仁宗东宫。宣德初,为更名,累迁司礼太监,偕(金)英受免死诏,又偕英及御用太监王瑾同赐银记。
    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司礼太监王振,也是在永乐时选拔培养的。《明英宗实录》载有英宗给王振的一道敕文:
    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侍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宝,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賛翊维持,靡所不至。正言忠告,裨益良多。兹特勅赐给赏,擢为尔后者以官(注:《明英宗正统实录》卷一三七,正统十一年春正月庚辰条。又《弇山堂别集》卷之九十,中官考一。引文系据中官考。据此敕文,《明史·王振传》少选入内书堂之说是可信的。且振于永乐中入宫,曾侍仁宗于东宫,嗣侍英宗者又几二十年,年岁亦相符。严从简《殊城周咨录》与《罪惟录》谓振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乃自宫以进,授宫人书云云,其说当不可据。)。
    这两个记载充分说明,永乐时对幼年宦官的培养,目的就是为皇储准备能处理文字的秘书人才。比之洪武时能记录御前文字的纪事奉御,要求是更高了。所以,宣宗设立内书堂,不过是把成祖的做法进一步正规化与制度化而已。说他破坏祖制是没有根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永乐到宣德,逐渐形成了一套经由内书堂、侍东宫、入司礼的宦官培养制度,这个制度后来成为宦官进入司礼的正途出身,对明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明代实际的情况而言,被选入侍东宫的宦官,常常就是幼年皇储伴读的伙伴和“豫教”的教师(注:明历朝都有大臣或言官上疏,请慎选老成内臣以豫教皇储。如弘治时马文升的《题为豫教皇储隆国本疏》,又隆庆时魏时亮的《恳乞圣明严拣官僚近待预养皇储以光昭燕翼事》,分别载《明经世文编》卷六十二、卷三十七。可见明代君臣公认入侍东宫的内臣,是豫教皇储的担当者之一。)。他们对未来皇帝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所给予的影响,远非那些后来为太子讲解经书的翰林讲官们说教的效果所可比拟的。这些宦官和皇储长期相处而形成的亲密关系,成为他们以后擅宠专权的政治资本。王振之于英宗,刘瑾等之于武宗,就是典型的例子。
    宣德时期,直接影响司礼监权位变化的关键事件,是宣宗令内阁条旨和伴随而来的“批红”。黄佐:《翰林记》卷二“传旨条旨”载:
    唐宋以来,传旨属之执政。……国朝始犹设中书省,……其后革去,分任六部九卿衙门。中外奏章皆上彻睿览。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惟面奏取旨。……故洪武中,批答与御前传旨为一事。……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问,……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及遇大事大疑,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即传旨处分,不待批答。……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然中每依违,或径由中出。是时上方幼冲,委政中官王振,一至于此。
    这一段有关条旨的记载,对于说明明代司礼监权位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太祖于废丞相后,不得不以翰林春坊官看详诸司奏启,兼司平驳(注:《明太祖实录》卷一四○,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丁已条。)。内廷还有司礼监纪事奉御之类的宦官记录御前文字。成祖设立内阁参预机务,实际上也不可能事无大小都召阁臣密议、批答均出“御笔”,势必藉手“善笔札”的宦侍。这是明朝皇帝总揽朝政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成祖要选拔小宦官加以培养的缘由。宣宗令内阁条旨,然而对这些条旨都要他亲自批硃,仍然是难以办到的。“上或亲书或否”,于是大部分须由别人代为批红。这样,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宣宗而后,英宗幼冲,实际主政的太皇太后不能与内阁面议取旨,遂“专令内阁条旨”,从此内阁就拥有了票拟权。同时,批红遂成了司礼太监的主要职掌。司礼太监参预批红,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贴近、最可靠的助手,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的地位得以确立,同时也就为它逐步集中与扩充权力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