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正统以后,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首先是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于司礼太监的手中。同时,正统以后的皇帝,除少数例外,多日处深宫,极少召见大臣,因此,司礼监经常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或监临外廷,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它们在外廷的权力和地位。综合起来,正统以后,司礼监陆续扩大的权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皇位交替的时候,司礼太监与阁臣同受顾命。这是永乐以来宦官参与皇位更替机密的进一步发展。如英宗朝司礼太监牛玉,孝宗朝的司礼太监戴义,都和勋臣、辅臣同受“遗旨”(注:分别见:彭时《彭文宪公笔记》,记录汇编卷一二六,第十三至十四叶。《明孝宗实录》卷二二四,弘治十八年五月庚寅条。)。穆宗则在遗诏中正式命司礼太监冯保与阁臣同受顾命(注:《弇山堂别集》卷之一百,中官考十一,冯保奏本。)。神宗死前谕内阁,命与司礼监协心辅佐太子(注:《明神宗实录》卷五九六,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条。)。 (二)出镇内臣的派遣和调动亦归于司礼监。从永乐到正统,出镇内臣均由皇帝直接调派。景泰时,内臣出镇遍于全国,调派之权逐渐归于司礼监。至嘉靖时,世宗竟谓“各处内宦亦非朕亲用,皆系司礼监指名奏请”(注:《明世宗实录》卷八十,嘉靖六年九月癸卯条。又《明宪宗实录》卷五十一,成化四年二月庚子条。),可见司礼监取得内官出镇的调派权力已非一日。 (三)会同三法司审录狱囚。仁宗时,曾特命大学士杨士奇等同三法司会审重囚(注:《明仁宗实录》卷三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丁已条。)。英宗正统时,始命司礼太监同三法司堂上官审录狱囚,以后成为定制,谓之大审,每五年举行一次。《明史》刑法志二对此有以下描述: 凡大审录,赍敕张黄盖于大理寺,为三尺坛。(内官)中坐,三法司左右坐,御史、郎中以下捧牍立,唯诺趋走惟谨。三法司视成案,有所出入轻重,俱视中官意,不敢忤也。……内臣曾奉命审录者,死则于墓寝画壁,南面坐,旁列法司堂上官,及御史、刑部郎引囚鞠躬听命状,示后世为荣观焉。 三法司录囚,是明王朝的最高审判,司礼太监是以皇帝代表的身份监临审判,所以声势不可一世。他们也以此为殊荣。到了明代中期,内臣犯法,只交司礼监审治,法司不得逮问(注:明世宗时,内臣犯法,惟下司礼监治。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屡言,宜下法司明正其罪。“上报有旨”。)。这些都说明司礼监享有司法方面的特权。 (四)提督京营。宦官监京营军始见于永乐,然以司礼太监与兵部同理京营军务,则始于土木之变后命司礼太监兴安、李永昌同石亨、于谦整理军务(注:《明英宗正统实录》卷一八四,正统十四年十月戊午条。)。宦官曹吉祥于正统时曾督军出征和监督神机火器,后以复辟之功,天顺初迁司礼太监,并总督三大营。成化以后,司礼太监提督京营也成了定制。所以,京师的军队也控制在司礼太监手里。 (五)提督东厂。以司礼太监兼掌东厂的宦官,最早见于史料的,是成化时的尚铭(注:《明宪宗实录》卷二四八,成化二十年春正月壬子条。)。然而尚铭是先掌东厂,后才入司礼的。此后,正德初司礼太监王岳曾管东厂事(注:《明武宗实录》卷十三,正德元年五月壬午条。)。刘瑾专权时,自掌司礼监,并另立内行厂,酷烈甚于东、西厂。这当然是一个特例。正德以后,司礼太监掌东厂成为定制了。明历朝旧例,司礼掌印太监不得兼掌厂印,以防权重。但是嘉靖后期和万历初年,司礼掌印太监麦福、黄锦、冯保等先后破例兼掌厂印(注:《万历野获编》卷六“内臣兼掌印、厂”条。),所以成化以后,东厂的权力亦为司礼太监所掌握。 以上为司礼监权力在正统以后继续扩展的情况。同时,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万历野获编》载: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御马监虽最后设,然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亦僭拟甚矣。(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内官定制”条。) 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将司礼太监同阁臣比喻为:“最有庞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注:刘若愚:《酌中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卷十六,内府衙门职掌。)同样把司礼掌印太监比为内阁首辅。但把掌东厂的司礼太监放在前面,这是万历、天启时期政治情况的反映。其实,据史籍记载,早在成化时,礼部尚书姚夔就曾面称司礼掌印太监怀恩为内相(注:郑晓:《吾学编余》“女后”门。),可见沈德符司礼之长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见解是有根据的。司礼监管下的文书房,是同外廷通政司相应设置的。《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宦官”: 文书房,掌房十员,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俱由文书房落底簿发。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翰詹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