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由维新变法到推翻帝制,波澜壮阔,风发潮涌,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戊戌维新,报刊流行,教育改革,冲击了封建传统,促使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虽然仅仅走了第一步,却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步。那么,戊戌辛亥间的文化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又将如何估价?本文准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 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或革命,每每以舆论为先导,而舆论宣传又每每借报刊为“耳目喉舌”。 19世纪50年代,国内已经有报刊发行,是外国人在华主编的,如《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此后,报刊渐多,《申报》在1872年创刊后,申报馆又刊行了《瀛寰琐记》月刊和《四溟琐纪》月刊。但数量不多,影响不广,只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报刊“顿呈活跃之状”。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上书变法的同时,注意开学会、办报刊。他们以为当“民智”未通、风气未开之际,除应开学会以“广联人才”外,还需依靠舆论宣传,创办报刊。从而在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的同时,在北京、上海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严复在天津主编《直报》、《国闻报》,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设《湘学报》、《湘报》,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以至澳门、香港,还有海外华侨聚居的日本、新加坡都有中文报刊。既有呼吁救亡图存、昌言改革的,也有文摘性、专业性的,真是“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七《改革起源》后附记,见日本铅字排印本,中华书局本删去。)。 在这些报刊中,猛烈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吁变法维新的必要,对废八股、练军队、保护工商业、立宪法、设议院,都提出了建议,对变法的实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有作用,当时就有人说:“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潏沸,不可遏抑也。及政变而八股复矣,然不独聪敏英俊之士,不屑再腐心焦脑,而问津于此亡国之物,即于高头讲章,舌耕口穑数十年,号为时艺正宗者,亦谓诵之无味,不如多阅报为愈矣”(注:欧賓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清议报》第二十七册,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一日出版。)。 戊戌时期以民权反对君权,以民主反对专制,尽管它还只是启蒙,但它对传统的否定,对封建纲常名教的冲击,对中国人民却是起了振聋发瞆的作用。而这些论文,很多就是在报刊发表的。此后,在清政府的严加防范下,报刊的言论受到阻厄,它又有着新的特点: 第一,激烈攻击封建统治的言论似乎减少,但报刊依然风行,林林种种,商务、外交、科技、教育、文摘,以至童子、女学,都有专刊发行(注:见拙撰:《清末民初上海的报刊》三,《出版史料》1989年第1期。)。 第二,议论政治的报刊,由海外而国内,引发了“苏报案”。 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创设《清议报》,提出“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知新报》也因地处澳门,得以继续发行,和《清议报》同为攻击慈禧、宣传勤王的两大刊物。然而,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面目的爆露,革命形势迅速高涨,“士林中人,昔以革命为大逆无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亦稍知动念矣”(注:孙中山:《革命源起》。)。1901年5月,秦力山等在日本创办《国民报》,“开倡民族主义,风行一时”(注:冯自由:《秦力山事略》,《革命逸史》初集第88页。)。《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先后在日本刊行。当这些刊物传入国内,反帝反清的爱国宣传也随之展开。《苏报》就是由改良转入革命的。 《苏报》的主持人陈范,原具改良思想,“未必有醉心革命,遒人木铎之坚决意志”,因南师和上海南洋公学相继发生退学风潮后,《苏报》增辟“学界风潮”一栏,延请章士钊“董理斯报”,于1903年5月入馆,《苏报》始以“鼓吹革命为己任”(注:蒋维乔:《蔡孑民小史》,见《中国革命记》第十四册,时务新报馆版。),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先后在《苏报》发表(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系节录,题为《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引发了“苏报案”。 1903年的“苏报案”,是宣扬革命、反对改良而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破坏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促使了革命政党的建立,光复会、华兴会都在次年成立,它又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和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报刊和近代政治的关系,可以概见。 第三,海外报刊的传播,影响国内。国内报刊的宣传,《苏报》被封后,章士钊等续办《国民日日报》;不久,蔡元培等又创《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愤斥帝国主义,抨击清朝政府。1903年,孙中山在《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注: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30-233页,中华书局版。),明确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决分两途”。号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也是在报上首先发表的。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争,又是在《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 此后,革命党人在上海创设《神州日报》,对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都有报导。接着,又创设《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民立报》还是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通讯联络机关。武昌起义,《民立报》首先报道,以头号字刊出有关起义的报道。此后,又特辟“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11月3日,上海武装起义,接着,沪军都督府成立,《民立报》又鼓吹会攻南京,进行北伐,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献。 甲午战后,报刊盛行,推动了变法的步伐;此后,又鼓吹革命,昌言民主,清政府再是严加防范,也不能挽既倒之狂澜。报刊的冲击,成为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先导,并与之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