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报刊的流行,教育的改革,思想的转移,是戊戌辛亥间文化思想与政治的主要表露,在探讨其与政治关系时,我认为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近代文化思想的转变,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而转移的。 对西方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的。起初,以外国为“夷狄”,引用“圣经”:“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来对抗,虽有人注意搜集和了解西方情况,如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其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注:魏源:《海国图志叙》,见《魏源集》第207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但这样有识之士毕竟不多。其后,外国多次侵略,又想依援洋人,经办“洋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情况变了,改良派又提出不仅经济、军事、文教要改革,还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康有为经过学习西方,考察各国情况,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采法俄、日以定国是”。较过去又进了一步。然而,讲“夷夏之辨”的还是不乏其人,“恪守祖训”的也大有人在。说什么讲民权是“君无权”,讲平等而触犯了纲常,每每以“圣训”、“祖制”来压人。这正是中国文化思想转移时的一种特殊现象。 对国情的认识,也是经历了痛苦的折腾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辛丑和约”签订,慈禧太后一伙媚外辱国的面目日露,再不能对清政府存有幻想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逐渐代替了改良。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的,过去和康、梁共事过的章太炎写出了《正仇满论》(注:《正仇满论》发表于1901年8月10日的日本《国民报》。),此后,出狱东渡,主持《民报》,又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以国学为“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把它说成是“一国固有之学”。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史记》记录了自从黄帝以来的历史,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此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国学”之大成,这种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谓“国学”。它既不同于不是“国有之学”的东西方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的专制统治思想也有差异。因此,“国学”实际是指我国汉族之学。章太炎等在这时宣传“国学”,也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他们的反清、光复服务的,从而他讲解“华戎之辩”,宣传满、汉矛盾,章太炎自己也说:“故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注:章太炎:《答铁铮》,《民报》第十四号。)。他在这时宣传“国学”,鼓吹民族主义,也正是当时特殊情况下的反映。章太炎的由改良而革命,也正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而转移的。 第二,近代文化思想的转变,是经过斗争的。 戊戌辛亥间,正是改良运动由掀起到失败、革命运动由酝酿而胜利的时期。他们都想中国富强,参加革命的人起初有的也曾赞助改良,等到改良失败,清政府腐朽益盛,两派开始分家,有的思想已转移到革命,有的却停留在原来的地位,革命和改良又展开了复杂的斗争。自立军起义及其失败,就是两派合作与否斗争突出的一次。 1900年7月26日(七月初一日),唐才常以“保国保种”为辞,邀集沪上“名流”在上海愚园召开“国会”(又名“中国议会”(注:“国会”开会的时间、地点,过去记载有误。今据孙宝瑄《日益斋日记》和日本《井上雅二日记》。《井上雅二日记》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到会的有容闳、严复、章太炎、毕永年等52人(注:“国会”开会的时间、地点,过去记载有误。今据孙宝瑄《日益斋日记》和日本《井上雅二日记》。《井上雅二日记》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推举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唐才常任总干事。接着,在7月29日(七月初四日)在愚园开第二次会,到会的有60余人。“国会”宣布的主要宗旨是:一,“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立新共和国”;二,“决定不认满清政府有统治中国之权”;三,“请光绪皇帝复辟”。既然否认清政府,就不应该保存清国和光绪皇帝,保存清国和光绪皇帝,就不能创造新自立国。可见宗旨模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