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邓绍辉 参加讨论

面对铸币权分散的严重局势,户部于1904年奏定在天津设立国家造币总厂,着手统一铸造银元、铜元。但为时已晚,各地铸币活动已成燎原之势。1909年,度支部又制定银钱票章程,不许地方官商银钱行号增发纸币,对于已发行的逐渐收回。次年又奏定兑换纸币则例,规定由户部银行所改组的大清银行筹备兑换准备金,并陆续将各省商号所发行纸币,每年收回二成,五年内全部收回。以上办法虽好,但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这一进程被迫中断。
    此外,清政府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止外国银元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通,而是让其与本国货币一起流通。这种中外货币同时并用的局面不能不给当时币制改革增添新的困扰。
    其四,币制改革缺乏必要的财力作后盾。众所周知,币制改革涉及内容广泛,费用支出较多。然而在当时,清政府的币制改革长期却是在险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据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的10余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不断恶化。1894年尚盈余75万两,1899年赤字为1292万两,1911年上升到1729万两(注:以上数据引自《光绪会计表》、《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六》、《清史稿·食货六·会计》。)。在入不敷出、财力匮乏的条件下,清政府要想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币制改革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力图借用外资以推进币制改革。然而,西方列强对中国币制改革的态度是以各自利益为转移的。从要求稳定通货,有利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来看,他们是支持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如1911年4月,美、英、法、 德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签订《币制改革与振兴实业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1000万英镑(注:《中外条约汇编》,575页;《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第1册,49页;柳贻征著《中国文化史》下册,523页。)。但是,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 西方列强是不会真正拿出1000万镑作冒险的,实际上只借了40万镑作诱饵。辛亥革命爆发后,借款全部停付(这40万镑的借款也在民国2 年袁世凯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内扣还)。这表明清政府并没有引进币制改革所需外资,仅靠自己微薄财力支撑,连维持自我生存都十分困难,就更谈不上要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