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说(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戚其章 参加讨论

孙中山认为,按认识的程序来说,先行后知是普遍的规律。他指出:“人类之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故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径也。”〔67〕又称:“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68〕他不仅始终坚持知来自行、理论来自实践的观点,而且还认为知对行也有指导和推动的作用。他说:“求进步的方法,专靠实行。古人知道宇宙以内的事情,应该去做,便实行去做;所谓见义勇为,到了成功,复再去做,所以更进步。”“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因已知而更进于行。”〔69〕就是说,人的认识发展一般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行到知;第二个过程,是由知到行。“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70〕两句话,正是对这两个过程的概括。但他也不把这两个过程看作是认识的终结,并以文明的进化为例,指出:“其近代之进化也,不知固行之,而知之更乐行之,此其进行不息,所以得有今日突飞之进步也。”〔71〕从行到知,从再行到再知,如此往复无穷,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人类文明也随之不断进化而臻于更善之境。
    由上述可知,孙中山是把行看成是第一性的,把知看成是第二性的,而且认为知与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行是检验知之正确与否的标准。明确指出:“学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经过试验才晓得对与不对。好象科学上发明一种学理,究竟是对与不对,一定要做成事实,能够实行,才可以说是真学理。”〔72〕由此看来,他不单是把实践看成为认识的本源和基础,还要将实践用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他的认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怎么能说是滑向了形而上学呢?
    心理建设是孙中山再造民国的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心理建设主要有两项任务:第一是立。心理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心性文明”,使革命从国人的心中革起,政治上的革命才有可能成功。所以,他说:“革命精神者,革命事业之所由产出也。”〔73〕这是心理建设的立的任务。第二是破,破什么?是要“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74〕。具体地说,就是要破传统的“知易行难”说,创立新的“知难行易”说以取代之。因此,“心性文明”说和知行统一说二者,构成了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非常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遗产,到今天仍然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所述,不难看出,要正确评价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必须避免研究工作中的主观性。首先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不顾孙中山之所以特别强调“行易”的原因和必要性,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必然与当时的历史实际相违背,而且也是决不会符合孙中山的本意的。其次,要全面地研究孙中山的言行材料,不能以他的个别言论或事实作为判断的根据,以避免犯以偏盖全的错误。复次,也要看到,孙中山虽既是革命实践家又是革命理论家,但主要是革命实践家;他奔走革命一生,他的许多理论是通过演说来阐述的,多有即兴发挥之时,故其文字表述难免有不够周密妥贴之处,是可以想见的。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坚持全面性的观点。切忌断章取义。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反倒作为苛求前人的依据,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注释:
    〔1〕〔2〕〔3〕〔4〕〔5〕〔6〕〔7〕〔10〕〔11〕〔12 〕〔13〕〔14〕〔26〕〔27〕〔28〕〔29〕〔30〕〔31〕〔32〕〔33〕〔34〕〔36〕〔37〕〔38〕〔40〕〔46〕〔50〕《孙中山全集》第1卷, 第47页;第8页;第15页;第2页;第9页;第46页;第88页;第86页;第208页;第173页;第281页;第172-173页;第15页;第278页;第244页;第250-251页;第246页;第86页;第278页;第80页;第327-328页;第273页;第444-445页;第444页;第456页;第330-331页;第383页。
    〔8〕胡汉民编:《国父全集》第2集,第156页。
    〔9〕〔15〕〔16〕〔20〕〔35〕《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59 页;第8-9页;第423-424页;第417页;第327页。
    〔17〕〔25〕〔41〕〔42〕〔43〕〔44〕〔45〕〔47〕〔48 〕〔49〕〔52〕〔55〕〔57〕〔68〕〔72〕《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3、 251页;第314-315页;第315、319页;第316-317页;第314、319 页;第289页;第264页;第252页;第353页;第251页;第244页;第244-245页;第247、249-250页;第264页;第381页。
    〔18〕〔21〕〔22〕〔23〕〔53〕〔54〕〔56〕〔59〕〔60 〕〔61〕〔62〕〔63〕〔64〕〔65〕〔66〕〔67〕〔69〕〔70〕〔71 〕〔73〕〔74〕《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80页;第207页;第214页; 第158-159页;第22-23页;第34-35页;第10、180页;第12-13 页; 第12-13页;第158页;第197页;第72页;第160页;第73页;第69页;第222页;第69、199页;第199页;第200页;第13页;第159页。
    〔19〕〔39〕《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30-431页;第538页。
    〔24〕《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页。
    〔51〕〔58〕《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