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西教在华之环境(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庆成 参加讨论

首先是广东一位教徒许有章写给在广州的美国浸会教堂的一封信,原藏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列奇孟市美国南部浸会差会部罗孝全档案中,此书写于1849年正月初四日,正月初四日似应是阴历。信中叙述了罗孝全传教和派他散书的情况和困难。原文如下:
    耶酥一千八百四十九年正月初四日
    大清国广东省圣会弟许有章恭候
    花旗贵国大圣会总理大牧师宏鉴暨列位尊先生平安,福祉多加,正可贺也。兹弟藉真神大恩典,赖耶稣大功劳,自领淑牧师沉浴礼为门生之后,兼诸友常在香港、九龙、长洲等处,帮派书传道,后在省城时,又帮地凡医生及啤时先生派书传道,毁谤恶言,难以入听。今又蒙罗牧师指教,亦帮派书传道。或往远处佛山、陈村、西南、东莞等处,或在近处城厢内外,船中岸上,西关、东门、麻疯院、老人院、河南、海幢寺等各处,或同周先生去派书,或同罗先生去传道。怒骂者固有之,掷石者亦有之,东奔西逐,历尽艰辛。日中派圣书、传真道,夜间寻凭据、作文章,昼夜辛勤,甘受苦难,岂敢谓劳。溯我自为门生,至今五载,坚守本分,毫不非为。蒙列尊每月赐工金糊口,本该捐资成美,无奈家无担石,盖我见道之不行,心之忧矣。惟我粤东之人愚昧未晓真理,兼及心硬,少信福音。今得罗先生常出此好方法,觉道颇有渐渐流行。《圣经》有云,稼稿广大,惟工人少,正望贵国多来先生广传,后来必然方得多信。又望圣神风感化,开人茅塞,愿得个个回心向道,立即悔罪,不拜菩萨,不作恶事,独拜真神,信服耶酥,免落地狱之苦,得上天堂之乐,心正所愿焉。
    上
    大传教会书吏鉴
    会弟许有意字顿
    稍后于许有章,一名中国宣教师梁发在1853年初写给伦敦教会的墨书正楷信更值得重视。梁发所著《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重大影响,他本人则是虔诚的教徒。这封信收藏于伦敦英国图书馆东方部,其中历述1845年以后他在广州传道的情形和他同西方教士的关系,特别是所述传教的困难,民众的抵拒等情形,对研究基督教在华历史极富价值。现节录函中的后部分内容如下:
    余自救主一千八百四十五年七月与基先生(按即基力司匹W.Gillespie)在广东省城南门外新沙地方租赁一屋,宣讲福音,劝教省城众人,始初三四个月都安乐太平……后因邻舍街坊众人思疑想错我们宣讲福音之道理,系英国使人来中国宣讲之道理,要买服中国人之心,想图谋中国之皇位。是以邻舍街坊众人遂生异议,即聚集多人,闯入我们租赁之屋,打烂桌椅,偷窃物件,数日如此。屋主又催迫我们搬迁。缘此……基先生回香港安歇,余则回本屋居住。
    至本年(按指1845年)泰西十二月二十九日礼拜,余则往伯驾(按即P.Parker)医馆宣讲福音……三年半有奇,听福音者虽有五千余人之多,但复回再问福音奥妙之意者,两三人而已;信从福音领洗礼者,竟无一人。
    又至救世主一千八百四十八年四月,遇着合信(B.Hobson)先生来广东省城靖海门寓居,乃与余商量,欲租赁一屋做医馆,医病人,兼传福音……每遇医病人之日,合信先生必要余先宣讲福音与病人听之,然后看病发药给有病之人。现在各男女来听福音者,虽似有心爱听之,但听过之后,无心思想,故此未知福音救灵魂之蕴意。讲论独要崇敬奉事上帝,多人信从;若讲耶稣代赎罪救灵魂,难得人信之。是以复回来再问福音奥妙之义者仅有十余人,信道领洗礼亦五人而已。时至1861年,两名黄姓教徒给在中国传教、时已回英国的三位传教士洛魏林(W.Lockhart)、伟烈亚力(A.Wylie)、韦廉臣(A.Williamson)写信。给洛魏林的信说,“医院中日下就医人数甚多,惟信救主者不过敌人而已”。给伟烈亚力的信说,“晨下医院内来就医者甚多……圣道虽日日宣讲,而信从者究无多人”。给韦廉臣的信说,“医院中听道者日有二百人,信从耶稣至今只有数人”。这几封信都存于英国图书馆东方部。
    这几份文献谈到的传教困难、信教者少的情况,具有很深刻的原因。在中国,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传教士为了劝化中国人皈依于它,必然与中国的既有文化发生激烈冲撞。中国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和基督教圣人耶稣的思想教义很不相同,孔子的视野虽有宗教色彩,但其中心是人;耶稣的视野虽有人的色彩,但其中心是神。中国虽有各种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包括中国比了的外来宗教如佛教,但它们可以互相渗透、兼容。而基督教则不同。基督教的神学家认为,其他民族的宗教都是独有的、错误的,只有得之于上帝启示的真正的基督的宗教,才是普遍的、正确的,因而与其他宗教不能并存,并且把影响他们传教的中国儒学圣贤视为大敌〔21〕。利玛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谬误态度,因而取得过一定的成功;18世纪教廷对礼仪问题的政策则引发了矛盾的尖锐化。19世纪,西方以大炮迫使清廷开放教禁,但文化上的冲突并不因此而消失,无论新旧教,在战后开始阶段进展者不大。以新教来说,鸦片战争后在沿海传教近20年,只有教徒1000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内地,教士可合法深入全国各地传教,但至70年代初,教徒仍不满万人。这使传教团体不得不改变传教方法和观念,从70年代以后逐渐强调儒教、耶教都重视五伦、五常,耶教的十诫与儒教的君子三诫也相契合,提出基督教可以与儒教结合〔22〕。这是在新的情况下回到了利玛窦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