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互相吸纳本是可能的,但中国固有文化接纳其他外来文化,必然要经过自己的过滤和熔铸。中国文化重视人,重视实事,重视现实世界,即使各种民间宗教,也都具备世俗的功能,可以给予信徒某种可感知的利益。而基督教强调拯救灵魂,这是中国人较难理解的事。“上帝”存在于中国古代经籍中的形象。是一位主宰自然和人间祸福的人格神。它和犹太教的耶和华相似而和基督教的耶稣截然不同。上述梁发给伦敦教会的信说,来听道的人对崇敬奉事上帝,都能信从,而对耶酥赎罪、拯救灵魂,“难得人信之”。这道出了当时中国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特色。利玛窦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举出他能吸引中国人的六条原因:对外国人和他带来的珍奇器物的好奇心,研究炼银术,学习数学等,最后才是对灵魂得救的关怀,受最后一种动机驱使的人要比其他人少得多〔23〕。而这位以拯救灵魂为事的传教士,因其曾向中国皇帝进贡自鸣钟而在后世成了中国钟表业的守护神。徐光启是明末最著名的皈依者,但他对天主教的作用仍是世俗性的理解:事天之学,可以补益王化。康熙皇帝对传教曾颇为优容,有人以为康熙对“圣教道理,非甚隔膜”,似乎有信仰之诚。其实,他对身边的耶稣会士说过:他对于彼岸世界的事没有兴趣,对所谓神灵的活动不关心;生命终结以后的事,都只是对死人而言的〔24〕。由于存在重大的文化差异,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在中国的传教史时,对某一神父一年之中就在山西一小镇使2699名村民接受洗礼,表示怀疑:这些村民究竟是否理解了这个与中国传统迥不相同的外来宗教〔25〕?这是十分合理的疑问。 传教困难除了文化的原因外,在近代,政治原因更是根本性的。鸦片战争后弛禁传教与顺治、康熙时期的允许传教大不相同。顺、康时立法执法掌握于朝廷,而道光君臣却是在胁迫下同意弛禁,主客地位逐渐颠倒。不少官员对趾高气扬的外国领事、教士甚至他们保护下的教民,或心存畏惧,或强烈不满而无可如何。弛禁后,一些教士教徒兴高采烈,热烈庆祝,自以为有了靠山。早在1844年,浦东地方官为抗税闹事拘捕一些教徒,江南主教罗类思就请英国领事写信给道台,被捕者即获释放。他还曾闯进上海县衙,要知县立即释放“被指控为异教劝化的基督徙”,由于罗类思的威胁,知县被迫在大庭广众之下请求罗类思原谅。江西也有一名中国教士闯入南昌府,气势汹汹,要求放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违反条约到远离上海的青浦县去活动,与粮船水手发生冲突,致教士“受有微伤”,清政府在炮舰威胁下赔款、逮捕10名水手枷号示众、撤上海道之职。为了强行索还已改为关帝庙的前天主堂,法国教士强迫上海道另拨三块地,其中一块是和尚的;和尚不同意,被责打几十板,关进了监狱。这些都是弛禁后最初两三年的事。为索取旧堂产,此后不少地方发生纠纷,官府大都委曲求全,使纠纷处理有利于教士。可以说,近代的教案,是与鸦片战争后弛禁传教同时开始的。这对于传教自然是极大的抵制力量。已有学者指出:“基督教所犯的最大错误是19世纪以来传教士倚仗西方列强的炮舰外交的掩护,试图打开中国传教的大门。”〔26〕所以,这种环境,应该说是西教自己造成的。 注释: 〔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康熙朝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引据李刚已辑录《教务纪略》卷首谕旨。K.S.Latourette,AHistory of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1929,P·126。 〔2〕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河北献县天主堂1937年排印,第335页。 〔3〕见安田朴、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0-52页。 〔4〕北平故宫博物院编《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影印本》(四),1932年版。 〔5〕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18页。 〔6〕〔7〕《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影印本》(六)、(十三)、(十四)。 〔8〕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18页。 〔9〕〔10〕《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册,第29-31页。 〔11〕Latourette前引书,第158页。 〔12〕李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6辑,第464一465页,雍正八年五月廿,二日, 〔13〕陈垣:《雍乾间奉天主教之宗室》,见《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页。 〔14〕《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册,第53页。 〔15〕庄吉发:《清世宗禁教考》,《大陆杂志》1962年第6期。 〔16〕宋君荣:《有关雍正与天主教的几封信》,沈德来译,见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146页。 〔17〕见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8年版,第256页。 〔18〕参见Latourette前引书及《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第265页。 〔19〕见卫青心著、黄庆华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20〕《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册,第228页;下册,第518页。 〔21〕谢和耐著、于硕等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4、209页。 〔2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190页。 〔23〕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1、698页。 〔24〕〔25〕《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第75、109页。 〔26〕《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9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