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沈松勤 参加讨论

对于这段历史,吕中作了高度评价,又盛赞元祐台谏为君子,痛斥熙宁四年以后的台谏为小人(注:《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八《求直言》、《举台谏》。)。但上述事实表明,元祐台谏并没有改变希风承旨的工具性能和作用。元祐元年闰二月,右司谏苏辙对章惇的弹劾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知枢密院章惇与司马光论差役事,……与司马光为敌,……而陛下置之枢府,臣窃惑矣。……差役之利,天下所愿,贤愚共知,行未逾月,四方鼓舞,惇犹巧加智数,力欲破坏,……岂不深误国计。故臣乞陛下早赐裁断,特行罢免,无使惇得行巧智,以害国事。(注:《长编》卷三六九,元祐元年闰二月丙午。按《苏辙集·栾城集》卷三七题作《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
    差役是仁宗旧法,王安石改为免役。在王安石的诸多新法中,免役还是利多于弊的。司马光却不论是非优劣,凡是新法,一切废除,且持不废免疫、死不瞑目的偏急态度,所以也遭到了不少元祐党人的异议。苏轼就认为免役不可废,还为此面折司马光于庭,争之不得,乃呼之为“司马牛”(注:蔡縧:《铁围山丛谈》卷四。)。新党头面人物更是据理力争,尤其是章惇,朱熹说司马光“被他一一捉住病痛,敲点出来”(注:《朱子语类》卷一三○《自熙宁至靖康用人》。)。这就是苏辙所谓的“惇得行巧智,以害国事”;同时,元祐元年二月恢复差役后,“监司已有迎合争先,不校利害,一概差定,一路为骚动”(注:《宋史》卷三四○《刘挚传》。),并非“四方鼓舞”。实际上,对于役法,苏辙与其兄都为较为客观的认识,直到晚年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中,还批评司马光“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的做法。但在章惇与司马光争役法时,却违背事实,放弃原则,希合司马光,诋讦章惇。不过,在苏辙的思想深处,对这种有失君子标准的表现也是相当反感的。他在后来回忆更化初期的历史时,便指斥“台谏官多君实之人,皆希合以求进”(注:以上均见《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可自己为台谏时,却不免此嫌。而高太后与司马光、吕公著正利用了这一点,达到了驱逐新党,实施更化之政的目的。
    第三,绍圣阶段与前述两个阶段不同,这时新旧两党并没有为台谏展开斗争,而是由哲宗亲自控制;在除授上无大臣的举荐或反对,真正恢复了仁宗旧制。但台谏希风而行的工具性能和作用,却得到了空前的表现和发挥。
    元丰八年九月,高氏去世,哲宗亲政。同年十二月,侍御史杨畏奏请“更法立制,以垂万世。乞赐讲求以成继之道。疏入,帝即召对,询以先朝故臣,孰可用者?畏遂列上章惇、安焘、吕惠卿、邓伯温、李清臣行义,各加品题,且密具万言,具陈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与王安石学术之美,召章惇为相。帝深纳之。”(注:《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逐元祐党人》上。)杨畏于元祐六年任殿中侍御史,是御史中丞赵君锡举荐的,“君锡荐畏,实希挚风旨也,然畏卒助大防攻挚”(注:《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九《朋党》。)。杨畏不仅先助刘挚,“卒助大防攻挚”,而且于元祐八年十二月“吕大防为山陵使,甫出国门”时,又“首叛大防”(注:《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六《绍述》。),并进万言奏章,给哲宗“绍述”上了第一堂课,史称李清臣首倡“绍述”,其实开其端者是杨畏。次年二月,哲宗除李清臣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邓伯温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丞;三月,殿中侍御史来之邵奏乞先逐吕大防“以破大臣朋党”,哲宗从之(注:《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九《朋党》。)。四月十二日改元绍圣的前几天,哲宗又罢去范纯仁的相位,除翟思、上官均、张商英、周秩、刘拯为台谏;闰四月,黄履任御史中丞,章惇自苏州至阙执政,蔡卞、曾布诸人也相继还朝。自元祐八年九月至次年闰四月,台谏完全由哲宗控制,“绍述”政局随之全面形成。
    在哲宗控制台谏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熙宁新政和元祐更化时的那种控制与反控制,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台谏在政局剧变之际,竭尽观望迎合之能事。《续资治通鉴》卷八八绍圣元年四月记事:
    台臣共言苏轼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职知英州。范纯仁上疏曰:“熙宁法度,皆吕惠卿附会王安石建议,不副先帝爱民求治之意,至垂帘时,始用言者特行贬窜,今已八年,言者多当时御史,何故畏避,不即纳忠,而今仍有此奏,岂非观望邪?”
    苏轼贬吕惠卿建州制词,作于元祐元年。据朱弁《曲洧纪闻》卷五,该制词本命中书舍人刘攽草制,苏轼却“呼曰:‘贡父(攽)平日作刽手,今日才斩人。’贡父引疾而出,东坡一挥而就”。通观全词,用语过重,确有“刽手斩人”之谦(注:详见《苏轼文集》卷三九《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公事》。);但最严重只能算是落井下石,绝无“讥讪先帝”之处。这一点,兴此文字狱的台谏是十分明白的,何况他们当中“多当时御史”,是当年参与弹劾吕惠卿的“言者”。故范纯仁深叹“岂非观望邪”,愤恨之中带有惊疑。又绍圣四年,陈并上书说:
    郭知章乃是元祐用□之人,在元祐则不言元祐之非,所以能获安其身,逮绍圣之□,争言元祐所行无一事,乃获安其身,此两面人,操两面之说,非所谓一心事上者也。……今所力言者,不过暴斥垂帘之事,多形琐碎之言,一切迎合。(注:引自《元祐党人传》卷八《陈并传》。)
    这里所谓的“言者”也主要是指台谏。其中郭知章于绍圣元年二月任殿中侍御史,五月,上疏弹劾司马光等人弃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与西夏,“外示以弱,实生戎心”,乞“列其名氏,显行黜责”。章惇随后开列司马光、文彦博以下十一人主张放弃四寨的“挟奸罔上”的“奸党”名单,请予以“深治,帝以为然”(注:《长编纪事本末》卷一○《逐元祐党人》上,《续资治通鉴》卷八三。)。这里“绍述”政局形成后的第一次具有针对性地弹击元祐党人的“朝政之疵谬”,也是绍述台谏观望迎合的表现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