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沈松勤 参加讨论

其实,观望迎合是台谏在党争中的通病,其病灶就是希风承旨的工具性能,只是在不同时期,其表现程度有所不同罢了。绍圣台谏“一切迎合”,甚至出现了一批在以往台谏中不曾多见的“获安其身”的“两面人”,正是这种通病在高太后去世后的政局剧变中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具体地说,他们“操两面之说”,并不是陈并所批评的“非所谓一心事上者”,而恰恰是“唯结主知”,只是此时的人主是对高太后和元祐党人怀有仇恨心理的哲宗。
    元祐八年十月,元祐党人李之仪向苏轼解释哲宗“必有所更张”时说:“垂帘共政,八年于此,主上未尝可否一事。诸公奏行,将太母之令。太母权为正,令正固其位也。其未尝可否者,盖退托而有所待也。方其政之在我也,岂无舍其旧而求同于我,或有所不纳;既不得同,必退而为异日之谋。”(注:《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五《仇池翁南浮集序》。)朱熹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元祐后期,高太后不愿撤帘还政,故“哲宗衔之”(注:《朱子语类》卷一二七《哲宗朝》。)。哲宗罢吕大防相权,就是因为“大防当仁宣烈皇后垂帘时,位首相逾六年,上春秋既长,大防但专意辅导,未尝建议亲政”(注:《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九《朋党》。)。哲宗的这种心理,既决定了“绍述”的必然性和元祐党人的政治命运,又促使绍圣台谏竭尽观望迎合以“获安其身”之能事,成为哲宗发泄“街之”心绪的工具。所以在章惇尚未入朝时,哲宗便一帆风顺地控制了台谏势力,为章惇执政后进行“绍述”、倾陷元祐党人,提供了现成的工具力量。
    在熙丰新政、元祐更化和“绍述”三个阶段初期,新旧两党围绕台谏分别演奏的“三部曲”,大致如上所述。当然,台谏在党争中的工具性能与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三个阶段的初期,而是贯穿于整个新旧党争的历史。在新旧两党迭相执政期间,台谏以政治干预“文字”,屡兴文字狱,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三、台谏与北宋文字狱
    作为政治干预“文字”的产物,文字狱并非始于北宋。早在西汉宣帝时,杨恽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一诗,被罗织为讥毁朝政,遭腰斩的厄运(注:《汉书》卷六六《杨恽传》。)。不过,自汉以后,像这样的诗案很难见到,相反,“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注: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避讳》。),统治者对文字还持有相当宽容的态度。至北宋,由于希风之臣台谏习于攻讦诋毁,文网渐密,文字狱始盛。北宋第一起以政治干预文字的大狱,就是庆历台谏纠劾王益柔《傲歌》为“谤及时政”(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九《与欧阳公书》。)而炮制的“进奏院案”。在此以后的新旧党争中,对文字的纠劾和推治日趋普遍,成了台谏出击政敌的重要手段。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载:“汪辅之……熙宁中为职方郎中、广南转运使,蔡持正(确)为御史知杂,摭其《谢表》‘清时有味,白首无能’,以谓言涉讥讪,坐降知虔州以卒。……后数年,兴东坡狱,盖始于此。而持正竟以诗谴死岭外。”这三起文字狱均由台谏炮制而成。蔡确罗织汪辅之《谢表》文字,使之坐“讥讪”罪,谪死虔州;元祐四年却反被他人罗织成“车盖亭诗案”,贬死岭南,极富讽刺意味。从中可见当时台谏对文字的监控程度和力度。刘攽看了苏轼寄寓政治情怀的小词后,旋作《见苏子瞻所作小诗因寄》相诫:“灵均此秘未曾覩,郢客探高空自知。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该诗作于熙宁八年,四年以后,刘攽的这一担忧变成了事实。与汪辅之相同,苏轼第一次因文字罹祸也由谢表文字引起。元丰二年二月,苏轼进《湖州谢上表》,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和御史中丞李定据以弹劾,谓其表中文字“包藏祸心”、“讥切时政”,舒亶还交上苏轼讥刺新法的诗稿三卷,遂成“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与“车盖亭诗案”是元丰、元祐年间两起最大的文字狱,对新旧党争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看这两起诗案呢?
    清丁绍仪指出:舒亶词不减秦观、黄庭坚,但“在小人得志之秋,率意径行”,“倾陷坡公”,故世“恶其人,并陋其词”(注:《听秋声馆词话》卷二。)。舒亶因参与炮制“乌台诗案”,世人恶其人品低劣,因此,至今研究宋代文学者也绝少齿及其作品。舒亶擅长文学而以文学倾陷苏轼,难逃世人之斥。不过,将“乌台诗案”的炮制归罪于个人的“率意径行”,也非追本之论。
    从北宋党争的历史观之,以文字罪人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台谏在党争中惯用的手段。苏轼下狱后,张方平上书营救之,并以儒家经典为营救之资:“自夫子删《诗》,取诸讽刺,以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诗人之作,其甚者以至指斥当世之事,语出谤黩不恭,亦未见收而下狱也。”(注:《乐全集》卷二八《论苏内翰》。)道出了北宋儒者的一个常识。但如前文所述,张方平自为台谏时,为了倾陷政敌,却纠劾王益柔《傲歌》,并“列状请诛益柔”;又熙宁初,台谏杨绘还弹劾王安石学术著作《杂说》有异志,欲置王安石于死地。台谏的这种文字攻讦,在新旧两党内部各分党与相争时,也屡见不鲜。元祐元年十二月,洛党成员、右司谏朱光庭纠劾蜀党苏轼为学士院所出试题“诬谤仁祖”,讥毁时政,乞求严惩不贷(注:《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元祐六年八月,侍御史贾易又将苏轼作于元丰八年五月的“山寺归来闻好语”一诗,笺释为旨在庆幸神宗去世,大逆不道,罪不可赦(注:《长编》卷四六三,元祐六年八月己丑。)。崇宁二年八月,台谏石豫、朱绂、余深希合蔡京风旨,弹劾张商英《嘉禾篇》为讥毁时政的“谤书”,旋诏“商英入元祐党籍”(注:《续资治通鉴》卷八八。)。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台谏惯以文字罪人,是其在党争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工具性能和政治品格的又一显著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