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欧洲建设的方案为殖民帝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欧洲建设的最初方案和后殖民化的最初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都先于非殖民化的进程。然而唯有欧洲建设的方案最后充满了希望的前景,逐渐为欧洲殖民帝国提供了替代性的选择方案。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第一项欧洲建设的方案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在法国。它由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阿里斯蒂德·布里昂于1929年9月5日向国联提出。应该说当时的方案颇似小脚女人的步伐,谨慎有余。第二年,他进一步将欧洲联盟的方案具体化,并再度向国联提交了有关这一议案的备忘录。然而当时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赞同他提出的想法,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欧洲诸国都在忙于巩固自己已有的边界,对欧洲联邦的方案兴趣索然。而方案的始作俑者布里昂本人也很快就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1935年5月他出面竞选共和国总统职位未果, 不久便抑郁而终。 在法国和欧洲,欧洲建设的计划在1945年以后重见天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历史条件使人们对欧洲建设的兴趣陡增。此时的关键人物乃是1945年任法国计划署高级专员的让·莫内,他成了推进欧洲统一的领军人物。1940年在丘吉尔的支持下,他在法国国土已经遭德军大举入侵的情况下曾经提出建立法英联盟的方案。这一设想大胆的方案乃是他急中生智的杰作,惜乎为时太晚。尽管如此,它对后来在40年代末由于法英友好合作协议的签署而得以实行的欧洲建设的一系列方案不无启迪。虽然德国已经被战败并被分治,但巴黎和伦敦对局势的看法却有所不同。1949年欧洲理事会建立时,它在欧洲统一方面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已经不符合两国为其设定的初始计划,因而它在此后的岁月里仅成了一具空壳。 既然英国人开始后退,法国只好转向德国,至少是转向当时正在西部形成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50年代初期,法国的倡议在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方面,在意大利人和比利时人方面得到了有力的响应。让·莫内在其中起了中坚的作用。他在幕后设计出了巴黎在当时推出的两大建议,一是成立欧洲煤钢联营,二是创立欧洲防务共同体。众所周知,欧洲煤钢联营后来大获成功,而欧洲防务共同体则铩羽而归。在1950年5月8日由郝拜尔·舒曼提出草案,1951年4 月签署的巴黎协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煤钢联营具有多重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一,如前所述,法德两国通过将当时的主要能源资源和作为重工业标志性产品的钢铁的生产加以整合来消除法国和德国之间潜在的战争风险;其二,同样如前所述,建立一个以法国和德国为龙头的欧洲冶金工业生产轴心;其三,通过交由让·莫内领导的法德煤钢联营高级专署来为日后欧洲建设所不可或缺的超民族国家的上层建筑奠定基础。 与此相反,在1950年10月24日由朴列文提出计划,1952年巴黎协定批准的欧洲防务共同体则未能获得成功。由于朝鲜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人们普遍担心来自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德国处于对东方阵营的“第一线”,法国因而担心在实施对西欧重新进行军事装备和部署的庞大计划的同时,德国也趁机搭车重新武装起来。超民族国家的设想在防务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欧洲共同防务迄今仍然举步维艰,仍属于各国自己管辖的范围。欧洲防务的设想源于法国并在法国掀起了激烈的争论,使法国舆论一分为二,结果是在1954年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欧洲防务共同体的草案,使之不幸夭折。欧洲建设的工程师们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们于1957年重新发起了欧洲建设的第二波攻势,使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再度携手签署了建立欧洲原子能署的罗马协定。此后,欧洲建设的方案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尽管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总统曾经一度修改过欧洲建设的远景蓝图。 由于欧洲建设的方案稳步推进,由于同时进行的非殖民化尽管有时不无痛苦但是终于大功告成,所以欧洲基本上没有出现后殖民化的方案。如果可以将其视为后殖民化的方案的话,那么第一个后殖民化的方案则非1922年签署的伦敦协定莫属。这一协定规定独立的爱尔兰为“英联邦”的自治领,而首度出现的概念“英联邦国家共同体”则具有先驱性的意义,一如20年代末30年代初欧洲联盟的第一个方案那样。在30年代普遍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英联邦殖民帝国内部出现了要求独立解放的趋势。1931 年签署的威斯特敏斯特章程为英联邦国家共同体界定了轮廓,1932年签署的渥太华宣言则明确了英联邦帝国具有优先权的体制。英联邦国家共同体此后一直是英国非殖民化进程赖以进行的框架,最后终于在事过境迁之后成了昨日黄花。而法国则不如英国对非殖民化有先见之明,每每在事件发生时临时抱佛脚地穷于应付,结果总是落后于形势,被动异常。 法国也曾试图在其前殖民地保持影响,然而为此所实施的任何一个方案均未能够做到善始善终。作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替代方案,第四共和国曾经提出了一项建立法兰西联盟的计划,规定成员国与宗主国一律平等,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它还为印度支那联盟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规定了一个特殊的地位,计划在1954年向其地方当局转移一部分权力。第二阶段是1958年起执政的戴高乐总统的时代,他向殖民地各国提出了建立由法国主导的法兰西国家联邦共同体的建议。此项建议尤其针对黑非洲而发,因为摩洛哥与突尼斯已经获得独立而阿尔及利亚战争仍在进行之中。戴高乐建议由各国自主决定是否加入此共同体。当时只有塞古·杜尔的几内亚拒绝加入,该国因此而失去了法国的经济援助。在戴高乐的头脑里,当他使用与建立于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相同的名称时,是否有以此来象征性地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展开竞争的想法?这不无可能,然而戴高乐向非洲国家提出的法兰西国家共同体的计划终究未能抵御这些国家要求独立的愿望。1960年,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后,该计划也宣告无疾而终。 最终还是由当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亦即今日的欧洲联盟,来提出一项后殖民化计划。该计划旨在将欧盟与欧洲前殖民地所有国家之间的经济上相互支援与同舟共济的传统联系进一步加以制度化。该计划涉及所有非洲国家,目前已经签署了一系列有关的协议,其它的协议也将陆续签署。不仅非洲,还有加勒比海诸国和亚洲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非常有意思的是,作为欧盟该计划基础的地缘政治战略亦主要来自法德轴心。第一批奠定这一地缘政治战略的协议签署于喀麦隆首都雅温德,其后的诸项协议则签署于多哥首都洛美。须知喀麦隆和多哥都曾经是德国前殖民地,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这两国均被划给了法国。 自1963年起在雅温德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和自1975年起在洛美签署的协议文件构成了欧盟诸国与其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轴。虽然双边关系远未达到平等的水平,然而这九项协议规定了一个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尤其是在双边贸易的优惠待遇方面最为重要。这些协议大约每五年都要重新谈判一次,每一次都会与非洲、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地区的新成员国进行会谈。这些谈判起始时只有十八个国家,如今已经是七十七国了。这些协议有两份冠名为雅温德协议,五份冠名为洛美协定。最近签署的一份“合作伙伴协议”用贝宁首都科托努的名字命名,名称为“2000年科托努协议”,因为该协议在贝宁首都签署,一方为七十七国集团,另一方则为欧洲联盟。 这种关系与以往的关系相比也许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欧洲经济实现了彻底的转变。以往联合了欧洲列强及其殖民帝国殖民统治的广大地域如今已经被欧洲统一的而且主要依赖自身而运行的强大经济区域所取代。在五十年代初期,作为法国殖民帝国的两个主要国家的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曾经是法国出口成品的主要目的地国家,英国和德国仅仅为法国的第五位和第六位贸易伙伴,如今对英德两国而言,情形恰好相反。法国和德国如今已经互为对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法德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内的密切程度已经接近完全融合的地步了,这一发展趋势在1945年是无法想象的。欧盟作为纯粹的经济空间已经完全取代了往昔的殖民经济空间。尽管北南之间尚存不平等现象,甚至此一现象正在扩大,然而北南双方的关系已经不复是北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了。 注释: ① 参见于格·戴和特《钱与枪-1945-1954年印度支那战争的成本》, 巴黎,200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