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8)
注释: 〔1〕参见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三章第八节。该书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第三编改写,有关章太炎部分基本照旧。 〔2 〕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及其早年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3〕参阅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19-21、77-91 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 〔4〕参阅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及《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九章。 〔5〕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84页。 〔6〕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7〕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一及二十三至三十三节。 〔8〕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12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9〕《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5页。 〔10〕参见《中国经学史讲义》中编第八章,《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参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第514、522、519页。 〔12〕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第3、25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参阅侯外庐《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自序》、《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第一章及黄宣民为该书撰写的《后记》。 〔14〕陈寅恪:《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5〕参阅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编第一章第一节,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钱穆《国史新论》中的《中国智识分子》章,香港:作者自刊本,1975年再版。 〔16〕参见鲁迅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六卷)、郑振铎的《梁任公先生》(《小说月报》20卷2号,1929年2月)以及钱玄同的《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先生遗书》)。 〔17〕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年;王汛森:《章太炎的思想》,第六章第五节,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年。 〔18〕参阅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以及王汛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87年)。 〔19〕《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第542、544页。 〔20〕王汛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57页。 〔21〕参见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和《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以及胡适的《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钱玄同的《重论今古文学问题》等。 〔22〕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严复、刘师培、蔡元培、黄侃、吴梅、鲁迅、胡适、陈寅恪、赵元任、梁漱溟、欧阳竟无、马一浮、柳诒徵、陈垣、熊十力、郑振铎、俞平伯、钱穆等,或开始撰写或已经完成其代表作;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君劢等也已学成归来,并开始在大学传道授业。本世纪中国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另当别论)的大学者,尚未露面的当然还有,但毕竟数量不是太多。 〔23〕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七期, 1905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