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利胜并未随军出征,他的上述描述可能是间接听闻自参战的郑军将士,因此带有几分传奇色彩。而接下来的清军进攻厦门之役则因是利胜亲身经历而提供了不少翔实的记录。据利胜记载,郑成功攻打南京的军事行动极大地刺激了清政权,决意派遣大军彻底击败郑氏这个对手。(18)1660年春,清军在达素的率领下向闽南逼进并于是年6月17日向厦门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而郑成功也整军迎战,双方在厦门海域爆发了“东方海面上有史以来最激烈及最可怕的一次战斗”。(19)按照利胜的记述,参战的船只共有1200艘,其中“鞑靼人”有800艘,而“国姓”则有400艘。战争从黎明开始,持续到午夜二时。一开始郑军失利,不少军士向清军投降,一些战船也被清人焚毁。但是中午时分,风向变得对郑军有利,他们抓住时机迅捷猛烈地攻击清军的舰只,残忍地大加杀戮。被杀死的清军不计其数。许多清军船只被郑军炸沉,一些船只则被俘获牵引到岸上。利胜特别指出,郑军制胜的一个原因是其火炮优于清军。(20)这次大海战以清军惨败而告终,在利胜笔下其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这场战争将海水染得血红,死尸和垂死者遍布洋面。刚刚看见一艘船沉没,另一艘又着火了,敌人屠杀了该船上的所有人。旁边的一艘船上的战士,尽管执着重武器,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以避免落入敌人之手。樯倒桅断,船只四分五裂。箭如急雨,炮矢俱下。阵阵火药雷鸣般爆炸。战士狂叫,垂死者哀嚎。号角声,战鼓声,锣声混乱一片,夹杂着火炮齐鸣声。这真是一幅人间地狱图画,充满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人们绝望的尖叫以及茫然不知所措和恐惧万分的混乱。(21) 利胜还记载了同时发生在陆地上的一次交战。清军推测郑军主力都集中在海上,陆上必定空虚。他们通过与一位率5000步兵扼守入岛要道的郑军将领密谋,试图攻进厦门岛。(22)由于郑军士兵大部是本地人,他们看到自己的家人财产面临危险,因此拒绝听从该叛变将领的指挥,仍然顽强抵抗,尽管遭受极大损失,但打败了清军,阻止了清军从陆上偷袭厦门的企图。(23)此处利胜提到的郑军叛将应是时任高崎守将右虎卫镇陈鹏,他在战前私通清同安总兵施琅,“谋为内应”,后被郑成功以“通虏遏师”罪诛杀。(24) 其三,1661-1662年清廷迁界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彻底摧毁郑军,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厉行迁界政策,下令江、浙、闽、广数省滨海居民尽迁内地,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海,粒货不许越疆”(25)。迁界给东南沿海地区居民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离海三十里村庄田宅悉皆焚弃”(26)。特别是闽南地方“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兴、泉、漳三府尤甚”(27)。清廷迁界时,利胜往返金门、厦门两地,照顾遭劫教徒,得以亲眼目睹了此项野蛮政策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并将其见闻写入书中。依照利胜的记载,清军烧毁了东南沿海界外的一切,冲天的大火持续了数周,厦门城甚至三天都不见太阳。(28)为了重建抗清基地,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利胜在郑成功进发台湾的时候没有随军出征,留在金门,但他亲眼目睹了庞大的郑氏舰队出发的壮观景象。1661年4月,由500艘舢板、40000人组成的郑氏舰队离开金门,向台湾岛进发。1662年2月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利胜在书中特别提到郑军将士亲口告诉他,大约9000郑军和632名荷兰人死于整个战役中。(29)这点似不见于其他中西文献史料,应当引起重视。 其四,1662-1663年郑氏政权与马尼拉的联系。利胜书中还记载了他充当郑成功的使节,出使马尼拉的经过。郑成功占有台湾岛后,即把目光转向菲律宾群岛。他计划派遣使节携带文书前往马尼拉宣谕西班牙殖民者尽早纳贡。也许考虑到利胜是来自马尼拉的神父,郑成功决定挑选他作为使节。1662年4月,郑成功派人召谕留在厦门的利胜前来台湾,交给他一封文书,命令他作为使节前往马尼拉,并告诫他如果没有完成使命就别指望返回台湾。利胜别无选择,只得在4月底乘上郑成功为他准备的船只前往马尼拉。经过十七天的航行后,5月10日,利胜乘坐的船只抵达马尼拉湾。他换乘一只小舟从河道进入马尼拉城。当他到达圣多明修院时,受到了多明我会会士的欢迎。随后,利胜在省会长的陪同下拜会了西班牙殖民总督马利克·德·拉腊(Sabiniano Manrique de Lara),与他协商如何处理郑成功的宣谕以避免在当地居民中造成混乱。双方决定不公开郑成功宣谕中武力威胁的内容,而只谈贸易问题。随后马尼拉当局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利胜穿着郑氏官服,带着随从与西班牙总督会见。(30)尽管利胜和总督极力避免泄露利胜来使的真正目的,但消息还是外露了。在马尼拉激起了骚乱,一部分西人扬言要杀死巴利安区的华人。在此情况下,当地华人决定在5月25日发起反抗。他们杀死了一些土著人和两位当时在巴利安的西班牙人,向马尼拉城发动进攻,但是被装备精良的西班牙军队击败,一部分人被杀死,一部分人逃往山林,还有一部分人则退守巴利安地区。利胜在获得马尼拉殖民总督的授权后,与另一位多明我会士马若瑟(Jose Madrid)一起进入巴利安华人社区,试图调节华人与西班牙人之间的这场冲突。尽管西班牙人极力鼓动总督下令攻打华人,但在利胜的说服下,西班牙殖民总督最终同意让成千上万的华人搭船离开马尼拉回国。(31)在上述马尼拉事变发生时,有一些停泊在马尼拉湾的华人船只乘乱逃回了台湾。一位闽南船长向郑成功哭诉了发生在马尼拉屠杀华人情况。郑成功大怒之下,马上下令整军讨伐,但却因突患重病逝世而未果。(32)由于马尼拉西班牙殖民当局决定拒绝郑成功的纳贡要求,如何回复郑成功成为一个问题。尽管此前郑成功已经警告利胜未完成使命不得返回台湾,但他仍然自告奋勇承担转递回复的使命。于是,马尼拉西班牙殖民总督任命他为使节,交给他一封答信。利胜乘上一艘中国舢板船前往台湾,途中船只几遭风险。由于遭遇台风,船只无法在台湾安平港靠岸,船上华人决定直接驶往中国大陆,终于在1662年8月31日这一天抵达厦门港。(33)利胜因郑泰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屠杀华人事件上迁怒于他而几乎被下令处死,但关键时刻他获得了一位名叫孙伯多禄的天主教徒的帮助,将马尼拉屠杀原委以及自己居中苦心调停的经过告诉了郑泰及其他郑氏官员,如此才被释放。(34)此后利胜为恢复郑氏政权与马尼拉之间的和平而奔走呼吁。他多次和郑泰以及其他郑氏首脑人物协商。但是郑泰等人对于西班牙殖民当局在马尼拉和其他岛屿屠杀闽南华商的行径难以释怀,而且他们认为既然郑成功已经有令讨伐,那么在他死后,更应该继承其遗志向马尼拉进军。(35)利胜极力为马尼拉当局辩护,指出郑氏政权进攻马尼拉,其结果对双方都有害无利。特别是郑氏政权此时正处在清军和荷兰人的围攻态势之下,如果再与西班牙人翻脸,这样会导致四面楚歌的境地。明智的做法是继续与马尼拉当局保持和平,在商贸交往中获得双赢。(36)也许是被利胜所指出的利害关系打动,包括郑经、郑泰在内的郑氏政权首脑们几经商议之后,决定委任利胜作为全权使节前往马尼拉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这样,1663年4月4日,利胜再次身着官服,率领一支郑氏政权壮观的外交使团离开厦门,于当月19日抵达马尼拉,受到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盛大欢迎。5月6日马尼拉殖民当局决定归还所有被没收的华人武器和钱财,重新欢迎华人商船前来贸易。双方正式签订和平协议。上述郑成功宣谕马尼拉的行为显示了郑氏家族在占据台湾岛后对自身战略方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是研究郑氏家族的海外政策方面必须加以关注的地方。然而,囿于史料,迄今为止,关于郑氏家族试图征服菲律宾群岛的这一段插曲尚未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37)而利胜此处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述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无疑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史事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第一手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