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魏晋南朝的丧葬制度基本上沿袭汉朝。①但十六国北朝的情况截然不同,晋末永嘉乱后,北亚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中原地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的冲突和融合。关于北朝时期的丧葬制度,学界已经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②但囿于研究视角的固化,其重心主要是从宏观方面考察北朝丧葬制度的相关史实。笔者以为,在胡汉文化冲撞融合和民族整合的历史背景下,转移研究视角,以北魏非汉族群的丧葬制度作为考察对象,无疑会深化我们对中古时期礼制演进过程的认识。本文旨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力图考析北魏鲜卑丧葬习俗的历时性变动,进而管窥鲜卑葬俗与民族融合的互动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鲜卑人,不仅是东胡血统的鲜卑人,还包括那些鲜卑化的部族和民众。 关于北魏入主中原以前早期鲜卑的丧葬习俗,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西晋史家陈寿《三国志》将鲜卑和乌丸同列一传,魏晋之际的王沈在《魏书》则明确记载,鲜卑言语习俗与乌丸相同,同时又记载乌丸的丧葬习俗为,“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死之魂神归泰山也。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颂咒文,使死者魂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③刘宋范晔撰述的《后汉书》因袭其说,略有删节和增补,“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④。王沈、范晔的记载,反映魏晋迄于刘宋汉人知识精英对鲜卑葬俗的认知。 汉人丧葬习俗的基本格调是悲戚肃穆,居丧之礼主要是既葬则庐墓、不饮酒食肉、不近妇人、不作鼓乐、不聘妻子、不访朋友等一系列彰显丧礼肃穆的硬性规定。⑤而鲜卑葬俗与此相反,含有“歌舞相送”的喜丧意味。《魏书》卷一《序纪》载,昭成建国二十三年,皇后慕容氏卒,“秋七月,卫辰来会葬,因而求婚,许之。”《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熙载记》云,慕容熙妻苻氏卒,熙悲痛欲绝,“大敛既讫,复启其棺而与交接。”这些葬俗与汉人风俗迥异,并在一段时间内广泛存在。北魏真君年间,卢鲁元卒,太武帝亲临其丧,“东西二宫,命大官日送奠。晨昏哭临,讫则备奏钟鼓伎乐”⑥。由此可见,太武帝并不反对在葬礼上进行击鼓作乐的行为。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文成帝时期,汉人大族高允认为拓跋鲜卑“风俗仍旧,婚娶丧葬,不依古式”,并激烈批评鲜卑葬俗,“今国家营葬,费损巨亿,一日焚之,以为灰烬”⑦。烧葬是鲜卑族丧葬的古老习俗,表面上高允所批评的是以烧丧旧俗为代表的厚葬之风,实际上,却是反对以烧葬为代表的鲜卑葬俗文化。 汉人贵族所提倡的葬礼“古式”,是汉魏以降形成的儒家化的葬礼仪式,“前朝之世,屡发明诏,禁诸婚娶不得作乐,及葬送之日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⑧。其中“前朝之世,屡发明诏”,应指文成帝之前、道武帝之后诸帝在位期间,一度受到汉文化的熏染,试图革除鲜卑族的旧习,实际上,北魏平城时代的随葬制度已逐渐接受汉晋丧葬制度的影响。⑨但由于鲜卑贵族在朝廷中的统治地位以及传统葬俗的强大惯性,其时实施汉化葬俗的力度颇为有限。文成帝卒后,葬礼仍然依循前朝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官皆号泣而临之。”⑩文成帝葬俗实行的仍然是鲜卑传统的“烧葬”礼俗。甚至迁洛之后,孝文帝在禁止同姓婚的时候仍然说,“皇运初基,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11) 北魏鲜卑葬俗经历了从胡风向汉俗的转变过程,太和改制是其分水岭。改制之前,北魏鲜卑葬俗中的本族因素占主体地位。鲜卑葬俗的转变发生在冯太后卒后,孝文帝本人“毁瘠,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12)。居丧之礼是汉地社会儒家礼法的核心组成,孝文帝躬行的居丧之礼,显示其致力于鲜卑葬礼儒家化的决心。太和十二年(488年),汉人大族李彪建议北魏全面实行居丧制度,“暨魏武、孙、刘之世,日寻干戈,前世礼制复废而不行。晋时,鸿胪郑默丧亲,固请终服,武帝感其孝诚,遂着令以为常。圣魏之初,拨乱返正,未遑建终丧之制。今四方无虞,百姓安逸,诚是孝慈道洽,礼教兴行之日也。然愚臣所怀,窃有未尽。伏见朝臣丁父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郊庙之祀;鸣玉垂緌,同节庆之宴;伤人子之道,亏天地之经。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若无其人有旷庶官者,则优旨慰喻,起令视事,但综司出纳敷奏而已,国之吉庆,一令无预。其军戎之警,墨缞从役,虽愆于礼,事所宜行也”(13)。在北魏国家全面汉化的历史背景下,李彪的建议渐次得以切实的推行。鲜卑贵族的丧葬仪式和居丧之礼大多数呈现出儒家化的态势。《北史》卷三九《房豹传》载慕容绍宗,“自云有水厄,遂于战舰中浴,并自投于水,冀以厌当之”。则鲜卑贵族沿袭汉人沐浴洗尸的习俗。不仅如此,鲜卑丧俗还继承汉代保存尸体的方法,即饭含珠玉。(14)内蒙古包头固阳县发现的北魏墓群中,鲜卑死者口中有玛瑙珠;河北景县高潭墓葬中的死者亦口含水晶珠。(15)居丧之礼亦复如此。《魏书》卷一九《任城王云传》载元云卒,其子元澄“毁瘠,当世称之”;其后元澄卒,其子元顺“毁瘠而有白发”。《元朗墓志》载其居母丧,“孝行过礼,哀深孺慕,初丧一旬,水浆不入于口,苫块二期,鬓发皓然俱白”;《元昭墓志》载其居母丧,“泣血苫庐,遂萦胸塞之疾”;《元孟辉墓志》载其居丧,“哀毁过礼”。(16) 鲜卑族国之大丧,初期只有皇族及帝室十姓的人员才能参加。《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载,“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太和以后,非帝室十姓的人员亦可参与。如北魏宣武帝卒,高肇闻之,奉旨回军,“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奉丧尽哀”。(17)北周明帝卒,文武百官七日哭,“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18)北魏皇帝及皇后之丧期,基本依循汉魏古礼,丧期为一月,随葬随吉,不存在《周礼》所规定的三年丧期。《魏书》卷一百八《礼志》载,“魏自太祖至于武泰帝,及太皇太后、皇后崩,悉依汉魏既葬公除。”武泰是孝明帝最后一个年号,武泰帝当指孝明帝。其中的例外是冯太后的葬期。(19)杜佑同意魏收对北魏诸帝丧期的记载,“后魏自道武及诸帝,悉依汉魏,既葬公除。”(20)北魏鲜卑帝王的国丧皆循此礼,俟后魏分东西,齐周诸帝也是如此。如,北齐文宣帝、孝昭帝遗诏皆令,丧月之断,应当限以三十六日,“一同汉文革制”。北周明帝遗诏云:“葬讫,内外悉除服从吉。”武帝也曾经下诏:“随吉即葬,葬讫公除。四方士庶,各三日哭。”(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