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李龙潜 参加讨论

为了挽救地主家族经济的衰落,为了巩固自然经济的基础,有的顽固的缙绅地主大搞宗法组织和宗族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严密的宗族组织制度和宗族经济的兴起。本来自明中叶以后,传统的宗法关系,如“贵贱”、“良贱”、“尊卑”、“长幼”等血缘宗族关系,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伴随着佃农、奴仆的抗争,这些封建宗法关系日趋松驰。如在安徽,《太函集》记载:“诸贾为会,率以赀为差,上贾据上座,中贾次之,下贾侍侧”。再不是以少长年齿,而是以资本大小安排座次。同时,原来宋元时官府只允许品官之家於居室之东建家庙,祭祀高、曾、祖、父四代祖先。庶人不许建家庙,但许在居室的中间建龛祭祀祖父二代祖先(参见《续文献通考》卷115,宗庙孝,大臣家庙)。 可见宋元时祭祀祖先限于家族范围。自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一月夏言请世宗允许臣民祭祀始祖始,於是扩大了祭祖权,出现各支同姓宗族联宗祭祖的现象(参见《桂州奏议》卷21,《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议》)。这样家庙便变成祭祀始祖的大宗祠。扩大了祭祀祖先的规模和范围,显示了明代祭祀祖先的宗族性的特点。在这前提下,缙绅地主在农村大搞宗族组织活动,普遍出现大建宗祠,祭祀始祖。如在广东佛山,史称:“[明]世宗恩以尊亲之义广天下,采夏言议,令天下大姓皆得联宗建庙祀其始祖,於是宗祠遍天下。……我族各祠亦多建在嘉靖年间”(《岭南洗氏宗谱》卷2)。所以明末屈大均说:广州府“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亦有祠数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广东新语》下册,中华书局版,第464页)。在安徽旌德的戴氏宗族,也是在世宗诏令之后建置始祖祠堂的。史称:“至明世宗诏令天下士庶,得祀始祖,族人因於万历丁酉(25年,1597年)辟地构祠。”(《民国旌阳留村戴氏族谱·留村叙伦祠记》)。在浙江新昌县,万历时,民间也建“始祖祠堂,以冬至日祀之”(《万历新昌县志》卷4,风俗志,祭礼)。可见明代修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热潮。与此同时,为了控制族权,他们强化了族长的权力;为了贯彻以孝治天下,推行“分疏戚、序尊卑”的封建礼教,他们编纂族谱,策划构建宗族组织机构。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大搞宗族经济,使宗族经济在各地迅速兴起,对后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宗族经济的结构和内容:一是普遍设置族田。族田是宗族存在的基础。每个宗族都置有族田,族田因用途不同而又称为祭田、祠田、尝产、公田、学田、义田等。明代的族田是宋元时期族田形态的延续,但在数量和分布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而且发展速度惊人,如在广东番禺沙湾留耕堂的族田,万历十五年(1587年)只有14亩,明末增长至2144亩,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增达16409亩,乾隆年间续增达31676亩,至民国九年(1920年)竟达56575亩。在333年间增加了四千零四十倍。同时,族田发展的结果,有的地方超过了点耕地面积一半或以上。根据民廿三年(1934年)陈翰笙先生等人的调查统计,番禺、中山的族田占总耕地面积50%,顺德新会的族田占总耕地面积60%,珠江三角洲各县族田平均占50%(《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第14-17页)。除广东外,其他省区的族田亦有发展,根据李文治先生统计的族田资料,宋元时只有70多宗,明代即多达200宗(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可见明代族田的发展,分布在广东、福建、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广大地区。
    族田的来源,主要是族人捐献、遗产归公、分家提留和以族产收入购置等,其中以族人捐献为多,而族人捐献又以乡绅为主,他们往往是创建者。如吴县族田义庄的创建者,多系“累世仕宦之家”(清俞樾:《嚷长洲俞氏缵安义庄记》,载《民国吴县志》卷31)。又如在福建福州,史称:“叔祖[林]廷瓒……恐嗣子不肖,以私田若干亩充之宗祠,计供祭外,还有遗积”(《云程林氏家乘》卷11)。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缴交赋税、祭祀祖先、赈济族人、兴办教育、备荒以及举办公益如修路建桥、筑搪设坝、立茶亭办义渡等。如万历年间苏州吴氏宗祠置有族田六百亩,“内以二百亩以奉公田,以资公役;以五十亩为报本田,以供粢盛,以会族食;以五十亩为敦睦田,以恤匮乏,以尊年高;以五十亩为嘉礼田,以时婚配,以重人伦之本;以五十亩为凶礼田,以谨丧葬,以厚人道之尊;以百亩为学田,以教以掖,以成后昆之美:以百亩为备荒田,以储以散,以裕歉岁之需。”(《光绪吴氏支谱》卷12,《创立继志义田记》)。建立祠堂和建置族田的目的,清人张永铨说:“祠堂者,敬宗者也;义田者,收族者也”(《先祠记》,载《皇朝经世文编》卷66)。所谓“敬宗”,即慎终追远,追溯宗族血缘关系的尊卑伦序,最终也是为了“睦族”。所以清人陈宏谋也说:“敬宗即所以睦族”(同上书卷58,《寄扬朴园景素书》,中华书局本)。“收族”也就是“睦族”。可见利用祠堂族田作为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防止族人离散,达到维持宗族秩序的目的。二是建置圩市,完全是为了宗族集团的利益而开设的。无论北方和南方,都有宗族共有的圩场集市。如在福建顺昌县,史称:“惟四郎公即乐耕织,守居原地石碧,是为四世祖。于宋淳熙二年买到张廷郎荒山一片,地名禾口,……。于万历年间开圩市,所造屋宇店房上冈下街,冈街之祖(?租--引者),先年三房均分为定,遗有空基,所造蓬厂之租,抽归四郎公位下春秋供祭之需,轮流管理。”(《张氏族谱·禾口圩记》,转引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不过,在广东,十分突出。史称:明宣德年间,番禺萝冈圩就是里人钟族的钟守分、钟百揆首建,铺百余间(参见《同治番禺县志》卷18,建置略5,圩市)。万历以前,吴川县梅菉圩“本梅姓、陆姓创始,故曰梅菉圩”(梁兆竖:《梅蔑志》卷1,地理沿革)。万历年间,阳春县东门外的河亮圩,也是胡杨二族兴建的(《万历阳春县志》卷2,圩市)。建置圩市的目的,就是抽取地租和课税。明朝宗族的头面人物建置圩市抽取地租的具体个案,一时未找到史籍记载。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广东布政使司分守岭南道左参政项乔实行禁革圩市称:“近又查有势宦乡豪於圩市埠头交易凑集去处,或多开铺面,或多搭卷蓬,或代出架阁,类先夤缘立为圩主,每岁愿纳银在官,听其取民顾赁之利,官府利之而不知其害,往往给帖与之》(明黄佐:《广东通志》卷25,圩市)。可见明代圩主已“掘地征商”,收取地租。由于他们横征暴敛(见下文),遭到项乔的禁革,但是根本没有禁革除绝,至清代乃存在,“虚主按期收地租”(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岭南丛书》本,第48页)。如嘉庆年间顺德村头圩“圩地铺宇……向归四十排输税收租者,仍归经管”(《咸丰顺德县志》卷5,圩市)。至于宗族的头面人物征收课税的情形,如在阳春县,史称:万历年间,阳春县东门外的河亮圩,因“用胡杨二家地,……准二姓收税”(《万历阳春县志》卷2,圩市)。 该圩一直到道光年间尚是胡杨二姓收税(参见《道光阳春县志》卷4,圩市)。由于圩场的土地,原是税地,需要向官府缴纳田赋的,因而只要继续向官府承税,便可以在其上建筑铺舍,供商人做生意,而地主经批准便成为圩主,有权管理圩场,征收课税。圩主征收的课税,因为各自为政,没有制度,任由圩主个人意志决定,名目繁多,各地不一,综合起来,计有:(1 )牙税,即充当牙人,撮合买卖双方成交,从中抽取佣金。圩主从牙人所得的佣金,提取若干,称为牙税。这在明初是禁止的,不许官牙私牙的存在。但是牙人“阴结明文而阴擅其利”,一直存在(参见明王佐:《广东通志》卷25,圩市)。(2)商品税,如上所述, 明代广东圩主“每年愿纳银在官”,官府“往往给帖与之,彼即依凭恣肆,无时无处不任意抽分,虽柴米鸡豚之常资,油盐酱醋之末品,亦无不厚取其税焉”(明黄佐:《广东通志》卷25,圩市)。此外,尚有落地税、牌照税等。这些课税,如何抽法?税则如何?不明。明中叶以后,课税曾经一度“属公家”,收归官府所有,但官府为了省事和收到足额税款,实行包税制,因而使势宦乡豪--多为宗族的头面人物,可以“类先夤缘立为圩主。,如上所述。他们征税,势如虎狼,私“设公座,陈刑具”,严刑威迫,横征暴敛(参见明王之甫:《粤剑编》卷2)。他们籍此中饱私囊,而缴交官府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嘉靖年间,东莞卢盂吉“违例用强抽取圩税”,五年间,“得银八百余两”,由于他“买嘱该县吏书,串招止捏得银七十八两,又称花费二十八两免追”外,实上交只五十两(明戴景辑:《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18,风俗)。所以明人王之甫说:“豪右因以抽税,……公家所得百一耳。尝闻有一圩,岁收可得百金,仅纳银八钱。其大者可推矣。(明王之甫:《粤剑编》卷2,志时事)。结果“小民日受其害,敢怒而不敢言”(明黄佐:《广东通志》卷25,圩市)。严重地阻遏了地方圩市商业的发展。宗族所控制的圩市,所抽取的地租和课税,除了部分流入私囊外,其用途和族田没有多大分别。如上引福建顾昌县张族共有的禾口圩,其所抽的地租,就是“抽归四郎公位下春秋供祭之需”的。又如在东莞,明人叶石洞说:“章村有圩,为肆若干,……坐肆之租有常,负戴提挈贸於途者无常,薄取之。岁入若干强,会民读法春秋赛祠,问高年宾髦士,凶荒祈望,岁经费,皆取给焉”(《东莞县志》卷21,叶石洞《章村圩记》)。可见宗族抽取“坐肆之租”和“负戴捉挈贸于途者”的落地税,作为祭祠等经费。也有作为办学经费的,如电白圩场所抽收的地租和课税,作为族中办学的经费的,就称这圩场为“学圩”(参见强兆统纂修:《康熙电白县志》卷1,建置志,圩市)。就是佐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