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吴义雄 参加讨论

四 结语
    对于1830年代西人群体谴责“广州体制”和追求“条约体制”的狂热,来华西人中也有人认为应该加以反省。1835年10月24日的《广州周报》曾发表了一封来信,作者署名是“一个世界公民”。他在文中承认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存在着问题,但他认为,要为这些问题负责的主要是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在信中说:
    我们英国人是一群桀骜不驯的人,我们不能同意改变自己的制度,但在中国却偏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尽管我们对其人民的性格、习惯和精神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决心要控制广州的政府部门……希望迫使他们接受我们自己关于商业交往的观念,而将他们自身的行为方式弃置一旁;而且就因为他们不肯承认一个其政治身份不明、没有权力、无法出示官方凭证的机构,我们明知中国人不许外国战船通过虎门要塞,却命令我们的驱逐舰前往这个商业口岸的心脏地带;又因为那个要塞抵抗(英战船)的通过,我们就打算入侵他们的沿海地区,威胁发动战争,摧毁他们的商船……我注意到最近这些显示了英国商人处理事务方式之精神,并引起了允许我们在此居住的国家的憎恨和猜疑的行为。我注意到经由英国商人和官方机构的行为不断表现出来的不知餍足、商业性的政治侵略和充满敌意的精神(42)。
    这位“世界公民”的来信,可以说很精辟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清政府长期固守“广州体制”,固然有其僵化、守旧、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面,但这一事实并不能为西人以武力在华建立“条约体制”提供正当性。
    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商人集团为自己的目标寻求正当性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长期的舆论制造出他们在“广州体制”之下受尽压榨和屈辱的形象,用渲染出来的各种“悲苦”和“冤情”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的群体,制造出“邪恶的天朝”和“冤苦的外商”这两种历史性的集体形象,作为对于中西关系的一种基本描述。英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权逐渐接受了这种描述,并将其作为发动对华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制的正当性基础。西方的文人和学者后来也接受了这种描述,将其作为论述中西关系格局和叙述中西关系史演变的基本话语背景。直至今日,仍然有无数的西方论著以及受其影响的中文著作,按照上述两种形象来构造1840年之前中西关系史的篇章,而无视这种形象建构所依托的集团利益的片面性。对这一过程作出深入的剖析,将有助于我们对某些当今正在发生的事件形成透彻的认识。
    本文以上所述的各种事实可以显示,在鸦片战争前,外商集团其实并非广州口岸中西关系中的弱者。他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管理着中西贸易。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各种方式在“广州体制”的壁垒上凿开了无数的漏洞,并且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着那个本该控制他们的行商集团,从而影响着中西贸易和中西关系的基本走向。可以说,“广州体制”的崩溃和“条约体制”的建构过程,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鸦片战争用军事手段突破了最后的障碍,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外国商人集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注释:
    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的研究论著,大都提及这一时期的西方商人群体。其中,美国学者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和《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二书,对其活动有较多的叙述。英国学者格林堡的《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一书,则是研究英国在华商人集团的杰出专著。但就西方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体制建构的综合性分析,以笔者之孤陋,尚未见有专门论述。
    ②该章程见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9~567页。
    ③④见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50、52~54页。
    ⑤《卢坤谕行商》,道光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第5页。标题为编者所加,下同。
    ⑥《卢坤批牍》,道光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第7页。
    ⑦约翰·菲蒲斯:《中国和东方贸易论》(John Phipps,Practical Treatise on the China and Eastern Trade),加尔各答,1835年版,附录第31页。
    ⑧见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第74、79、84等页。
    ⑨见《广州周报》(The Canton Press)“编者评论”,1836年4月9日;《总商会》,《广州纪事报》("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The Canton Register),1836年11月19日。
    ⑩《总商会章程》,《广州纪事报》(The Canton Register),1837年1月10日、14日。
    (11)见拙著《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0~45页。
    (12)[美]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5卷合订本,中译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13)蒋廷黼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道光朝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592页。
    (14)《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故宫博物院1933年版,第22、23页。
    (15)《广州纪事报》(The Canton Register),1835年7月28日和8月4日的报道。
    (16)《广州纪事报》增刊(Supplement to the Canton Register),1836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