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僵化制度下的弹性运作(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盐业史研究》 徐靖捷 参加讨论

五、小结:盐场的僵化制度与灵活运作
    纵观明清以来香山场的发展情况,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盐场产盐日益萎缩与盐仓中积引甚多之间的矛盾。
    在明中期场课折银和清初迁界禁海两个契机下,外县寄庄和本地民户共同参与到沙田的开发中,逐步将香山场所在的山场以及其周边地区垦为农田,沙坦日益成陆,于是后人将乾隆五十四年香山、东莞、归德、丹兜四场被裁的原因归咎为环境变化,即所谓:“河流日远,沙滩日积,滨海之地悉成稻田,因是咸卤日稀,收成日薄。”(73)既然是“收成日薄”,乾隆三年香山、海矬场,又怎么会有三万多包积压的场盐呢?
    笔者认为,场盐积压的理由有二:一是发帑收盐以后,商人领取帑本,开发三灶,补充了山场产盐的不足。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有所阐释。二是场盐销售不畅。前文已述,商人前往东莞、归德二场购盐运回香山销售,对香山场盐的销售形成一定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香山埠私盐充斥,使得官引难销。乾隆十年进士,曾任香山知县的张甄陶有言:
    盖沿海地方,既已私盐充斥,而各邑部定原价,又属过昂。即如香邑三灶场盐,每斤不过二厘,而在埠每斤八厘,已浮三倍,各邑之价又甚于香。于是民闲利于食私。每有私盐入乡,不但销售,反为袒庇。(74)
    三灶场盐每斤不过2厘,而卖到香山埠则每斤售价8厘,是以官盐价格是私盐价格的4倍。在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下,自然有人铤而走险。况且此处一向有许多渔民疍户,他们各驾小艇,在珠江口贩私:
    香(香山--笔者注)、安(新安--笔者注)两属,地临海滨,毗邻港澳。轮船随处可行,私枭出没无常。洋私最易侵灌之处,则为涌口门,该处枕近洋面。与塔山相鼎峙。港口宽深,波涛汹涌,缉私船只不能寄锭,往往疏于防范。私贩因利乘便。港澳之私多由此而入。其次则横门、前山、盐田等处,洋私亦易侵灌,东路之南朗,北路之张溪,则为囤私渊薮,其大帮囤积、公然贩卖者,尤以白蕉及斗门之小濠为最著,余如黄圃、古镇、潭洲、茅州各处,亦常有邻私洒灌,固戌则为鱼盐侵灌。(75)
    私盐的泛滥,必然导致埠引难销,所谓“私愈多而引愈壅”(76)。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香山场的场盐积压在盐仓,无人运销。因为香山埠既有东莞、归德场盐配运,又有三灶渔引,在发帑收盐制度下,盐场官员最关心的是帑本是否追缴足额,由于“所有运库发场之盐本水脚,即责令埠商于拆运引盐时按包缴回,谓之盐价”(77)。盐商销售引盐时,缴纳盐价,便可补足帑本。香山场本身产盐量就很小,其是否配运到埠,对于整个盐埠的销售影响应当不大。笔者推测,香山场盐配运与否,对于盐价的缴纳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香山场直到乾隆三年才重新设置了场大使,此前盐场的管理即使没有完全荒废,也不是很严格地执行,很有可能场盐收贮在仓,也无人督运。
    从商人的角度出发,他们也不愿意销售香山场的盐。香山场盐从明代中期到康熙前期一直都是处于“自卖”的状态,没有受到官府太大的约束。发帑收盐以后,商人领取帑本,需要在运销后缴纳盐价。香山场的池此时多已改为稻田,对于商人来说,开垦土地能够得到官府络予的“资助”确实是一件美事,但是之后要用“销盐”“交差”却实在有些为难。因此,三灶作为山场的替代被商人开发出来。打着垦筑盐的名色,商人在三灶实行的可能也是开荒种稻之事,抑或是透漏私盐之实。总之,相较于销售香山场每年为数不多的盐斤,商人有更多更能赚钱的选择,也使得香山场的引盐愈来愈壅。
    综上,香山场从明代到清乾隆五十四年被裁撤的命运,为我们展现了盐场僵化的管理制度下多元的发展模式。在香山场乾隆三年盐斤漂失的案件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盐仓中存积盐多与明代以来香山场产盐日少的矛盾。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将香山场放回到它所属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在香山,各种地方团体从明代中期以来纷纷加入沙田的开发,沙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以至于盐场尽栽禾稻。面对原来丁课和商课的要求,这些既得利益者采取了或是去别处买盐,或是开发新盐场的方式完纳,以解决制度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趋势的矛盾。香山场的例子也许并不典型,但却为我们提供了盐场发展与地方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在其他不少地方也同样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制度变革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在一个长的地方社会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对于制度改革对地方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也必须细心体味,才能真正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注释:
    ①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②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役制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③曾仰丰.中国盐政史[M].商务印书馆,1937.徐泓.明代的盐务行政机构[J].台北:台大历史学系学报,1990,(15).徐泓.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C]//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206种,1972.
    ④刘淼明.代盐业土地关系研究[J].盐业史研究,1990,(2).刘淼.明朝灶户的户役[J]盐业史研究,1992,(2).
    ⑤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J].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75,(24).徐泓.明代后期盐业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C]//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1976.
    ⑥薛宗正.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J].中国历史博物馆刊,1983,(5).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J].厦门大学学报,1957,(1).
    ⑦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⑧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⑨(13)《广州将军暂署两广总督印务策楞奏为香山等场漂失盐斤帑本折》,乾隆八年九月十二日,中山市档案局(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13-71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