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李君如 参加讨论

应该讲,这一基本判断、基本认识来之不易。我们对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尽管已经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基本国情。这一阶段,可以称作“自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初曾经正确地认为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但同时认为这一任务只有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后来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提出“共产主义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出现了废除商品生产、刮“共产风”等错误。在纠正这些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曾经正确地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但是,这一正确的认识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并按照正确的思路加以发挥。相反,我们得出了我国尚处在“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甚至把商品生产和按劳分配看做是产生新生资产阶级的基础。正是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然而,主观上的错误认识并不能改变客观实际,不能改变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阶段,可以称作“自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自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决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获得这后一个“自觉”,比获得前一个“自觉”花的时间更长。自从邓小平在1979年11月首次提出这一问题,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才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在这样一个“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且要实现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进入“自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我们才对这一社会发展阶段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这就是:
    第一,我国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不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我国现在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三大报告还特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页。)
    明确这两点,对于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了第一点,说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同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执政,社会历史条件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换言之,共产党执政规律包括过渡时期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规律两种情况。关于在过渡时期共产党执政的问题,从马克思开始,都有大量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执政问题,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毛泽东提出要研究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新的条件下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他注意到这是一个新问题,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过渡时期共产党的执政经验,简单地套到社会主义社会中来,并且在党内找资产阶级,则是完全错误的。
    明确了第二点,说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面临的历史条件及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执政的共产党确实还面临着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这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执政党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另一方面,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执政的共产党还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来领导人民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在经济上,要实行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改革,既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和运行机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又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改革,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导致腐败蔓延。而且,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三个重要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包括一定范围内以特殊形式存在的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与改进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三个方面重要的关系,是为了正确地解决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中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
    一是执政党如何执政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研究执政党的施政纲领和实现途径,研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研究执政党面临的风险和战胜风险的办法,研究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和前景,等等。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如何执政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领导好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执政党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当然,这主要是从党的执政和领导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二是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研究执政党的历史及其特点,研究执政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党的建设的任务,等等。这就是要回答好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