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环太湖地区的书估、书船与书籍的流动(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徐雁平 参加讨论

这些记载中,有多条显示钱听默对古书或相关人事的独到见解,正是因为这些看家本领,与其交往的文人学者也常获益。黄丕烈称“白堤钱听默,书友中巨擘也,其遗闻逸事,有关于书籍者所得最多”。(《渭南文集》题跋)[57]此外,如顾广圻,亦“喜从两人(朱文游、钱听默)问各家遗事颇悉”。(《清河书画舫》题跋)[58]吴骞云:“余至吴门,恒与书林钱景开相周旋。景开往来维扬,游于玲珑山馆马氏,多识古今书籍,余尝拟之宋之陈起。”[59]类似钱听默、陶正祥、陶蕴辉等业书者的出现,应当作一种文化群体来考察。这一群体出现在江南地区,是因为此地有极为丰富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古书和字画资源,更是因为此地有一批有眼光的藏书家,有众多需要古书和画的文人学者。专业化或高水准的需求造就了非同一般的业书者。《天一阁书目》卷首载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初七日上谕:“又闻苏州有一种贾客,惟事修卖旧书,如山塘开铺之金姓者,乃专门世业,于古书存佚原委,颇能谙悉。”[60]据王欣夫考证,“金”疑“钱”之讹传。乾隆谕示中“有一种贾客”用语较为特别,其意应是指这些业书者的非同寻常、非同往昔。乾隆三十八年,大约是清代考据之学新时代的开始,而此前钱、陶这些人已经营了多年,“专门世业”意味江南地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交易市场。钱、陶北上,谙悉“古书存佚原委”的书业风气亦随之入京城,并因为四库修书事业得到强化和扩散,造就一种与江南地区相呼应的京师书籍流动中心。如同陶正祥五柳居是南方书籍流入京城的中转站一样,钱听默似乎也是这样的媒介人物。黄丕烈在《虎丘山志》题跋中指出:“四库搜访遗书时,(钱氏)曾为巨公某延入书局,故《天禄琳琅》中亦载其姓字,亦可为荣矣。”⑤此“书局”不能考其性质,难断是官办,还是私营,但钱氏进入京城,可推知或者任书籍鉴别之职,或从江南搜购书籍。总之,在当时藏书家或读书人中,当是一件显眼之事。
    六、结语
    从群体来看,清代的书估具有地域特征,譬如在京城的书估,先是以江西金溪人为主,后被附近的衡水人取代。贩书不是一项简单的手艺,它要求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书籍知识,把握文化教育的动向,还要耳目灵通,捕捉藏书家兴衰信息。贩书自有其传统,书估在清帝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推波助澜之功。这一文化贡献,对于活跃在环太湖地区的湖贾而言,似乎更为明显。他们促使东南地区的书籍充分流动,同时将南方的图书资源转运北方,促使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京城形成一个书籍交流中心,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形成注入丰富的内涵。
    注释:
    ①此外,《咸淳重修毘陵县志》、《豫章黄先生外集》二书题跋所及“书船友邵姓”,很可能是邵宝墉。
    ②见于《黄丕烈书目题跋》中《咸淳重修毘陵县志》、《草莽私乘》、《新定续志》、《得月楼书目》、《何博士备论》、《刑统赋解》、《齐民要术》、《普济方》、《书苑菁华》、《西溪丛语》、《陆延枝说听》、《江淮异人录》、《碧云集》、《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豫章黄先生外集》、《侍郎葛公归愚集》、《湖山类稿》、《知非堂稿》、《张光弼诗集》、《韩山人诗集》、《美合集》、《优古堂诗话》诸书题跋。
    ③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七还记载了汪中在书贾处借书故事:“君生七岁而孤,家夙贫……及长鬻书于市,与书贾处,得借阅经史百家。于是博览典籍,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遂为通人焉。”见《汉学师承记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11页。
    ④黄丕烈《虎丘山志》题跋,南京图书馆沈燮元先生2012年8月2日提供。
    ⑤黄丕烈《虎丘山志》题跋,南京图书馆沈燮元先生2012年8月2日提供。
    原文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2]翁心存:《知止斋诗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819页。
    [3]赵翼:《瓯北集》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82页。
    [4]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1页。
    [5]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卷四,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13-21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