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中的帝国:明清乡厉坛的组织与管理(3)
三、乡厉坛的修建与流变 (一)明清政府在地方上的推广 厉坛制度在明初确立之后,并不意味着在地方上的真正执行,也即说,制度的确立与实践并不能等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作一探讨。事实上,在我们批阅明清典籍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乡厉坛作为制度在地方上的推行并未持续太久,以明朝所编修的大量地方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久废”“已废”的记载。对此,《绍兴府志》中记载了明绍兴知府南大吉的一段感叹:“……回首昔时,每抚心太息,乃今又分符来守兹土。兹土之俗,其不如昔时者,亦犹夫吾乡也。里社、乡厉之坛荒废过半而莫之有考,是可为长叹息者。夫守一邑则以一邑为一家,守一郡则以一郡为一家。吾家日就衰颓而吾子弟之贫乃至是焉!”③由此可见,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乡厉坛大量荒废的事实当是不误。 尽管如此,有明一代,部分官员对乡厉坛的确进行了初期的建造与随后的废而重修。至于清代,据笔者管见,则很少记载。因此,下面仅以明代加以讨论。 据明朝学者王演畴的记载,其任职广东大埔县时,清远乡无厉坛,其言: 大埔两都,县治西北为(秀)洲,东南为清远。……新旧坟冢累累乱于草,盖地非黄沙大漠,而中军营犹古战场,白骨枕藉。兼之地荒,屡值流殍无虚,率以此为藏。顾谓父老曰:“曩所云建乡厉不当于此时乎?其坛不当于此地乎?”因诛茅伐木,建清远乡厉坛。其三举,又如(秀)洲都乡厉例,厉文悉遵制刻于左。就义田中拨租一十八石,每六石费定,该都里老率众行之。其余即分散本乡不归,福以省事也。余尝伏读圣制厉文,凡里中善恶惟厉是察,而祸福之报随之。则事神固所以治民耳!……④ 王演畴,江西彭泽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据此可知,此次修乡厉坛应为万历二十年以后。其所修乡厉坛与“建社仓、置义田、辟义舘、行乡约保甲”一起构成了他作为地方官在地方的政绩,是一次代表中央政府推行政令典型事例。然而,在明清典籍中有关地方官建造乡厉坛的详细记载并不多见,只有在各地方志中偶有涉及,但也仅为简单的记载而已,现选出部分,列表如后(见下页)。 由表中所选十则材料来看,虽然各地乡厉坛的建造时间早晚不一,但大多于洪武年间便已设立,说明洪武时期朱元璋的强权统治使得国家权力真正深入至全国乡村,它在名义上打破了地方上以宗族或其他形式的地方组织,而是将各乡村纳入政府所划分的里甲组织之中。当然,随着中央权力的衰弱,行政效力的收缩,明代中晚期以后,虽然各地偶有重修之举,但政府所修建乡厉坛的荒废则是普遍的。至于清朝,在对厉坛整个制度都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对于乡厉坛更是推广不多,在笔者寓目的明清文献中,有关清朝地方政府对乡厉坛的管理之记载仅有一例,据编写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太湖备考》所载:“乡厉坛,在东山平岭下天井湾。岁以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按《明会典》:乡厉坛,祭乡中无祀鬼神,本朝仍之。东山厉坛向止里民致祭,乾隆十二年,始官主其事。”⑤此一材料说明,进入清代,在部分地方,地方官在地方管理中,依然利用厉坛等将国家权力渗入乡村。 (二)乡厉坛的变异 明清两代,官方主持下的乡厉坛虽然大多荒废甚至废而不举,但是对于孤魂野鬼的祭祀则并未停止。明朝中晚期,随着里甲制度的破坏,那种以里甲为单位,地方里老主持下、颇负地方教化色彩的乡厉坛荒废以后,在各个地方,乡厉坛则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依然在乡村民众的生活中起到应有之义。除大量由宗族修建并管理的乡厉坛(详见第三部分)外,许多地方将乡厉坛与里社坛合并,或者以自己观念的名称对其加以命名。 如表中所列5和材料7即表明,在所引地方志编纂的当时或以前,乡厉坛已与土谷神祠或里社坛合并一处,我们不难推测,当地民众的祭祀孤魂野鬼之处应在土谷神祠或里社坛。社坛制度与厉坛制度同时而设立,这一制度来自元朝,是元代地方的一种地方管理组织⑥。但是,由于社又有宗教信仰上的意义,其祭祀对象为地方上的土地神,这一合并,已经完全改变了乡厉坛在设立之初的政治功能,而是已融入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中,这一现象当与地方上的传统有关。 同时,乡厉坛在各个地方对乡厉坛的称呼也不一致,虽然官方统一命名为“乡厉坛”,但是,乡村民众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惯有叫法称呼之。如材料6就表明,在江苏省的长洲县即是以“孤魂坛”代之。这都说明了乡厉坛在民众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宗教意义上的功能,其宗教意义十分明显。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普通乡村民众身上,即使在官僚士大夫身上依然如此,在明代刘春的文集中记载了一岳州太守与厉坛相关的事例:“澧州岁频旱,侯至其地,道出万人坑。问,为州之遗殣,乃恻然叹曰:‘一妇含上,致旱如此,坑冤可计。’即令有司祭,视厉坛之仪。未毕而雨,是秋大熟。”⑦此处的厉坛是否为乡厉坛并不清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某些地方官在建造厉坛时,并非是出于制度上的考虑而是站在诸如“求雨”等有关宗教功能之上的。此记载并非孤例,在有关李时勉的记载中亦有同样的记载:“前此土俗不立社,不祭社、厉,过夏多缺雨,先生(指李时勉--引者著)创空地为社,又创地为社厉坛,率旁近之家,循古礼祭之,约以为常。至是,雨泽应期,连年皆熟。”⑧李时勉(1374-1450),江西吉安府安福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兼修国史知经筵官,致仕后在老家进行了地方建设的工作,其建造厉坛的初衷不一定出于求雨,但是从其效果来看,雨泽应期,当与此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