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古代文明》 常建华 参加讨论

关于朝廷的财政支出关系到国计民生。刘健(1434-1527年)《言时政疏》主张节财用、公赏罚,他说道:“财用者,国之急务,近年国计空乏,民生穷困。”(20)因此朝廷理财、节财很重要,如此才可以保证民生顺畅、国家富裕。魏时亮(1529-1591年)《题为摘陈安攘要议以俾睿采疏》,将“节财裕国”作为根本要义之一,他说:
    举凡大臣言官有以减织造疏者,有以减镀金疏者,有以减买珠买金疏者,有以减油炭草料四火等铜及查盘内库钱粮疏者,此等题疏无非忠爱我皇上之至意,以后有请,伏冀皇上一一鉴采,俯赐施行,俾财用常节,国计常充,以给边请,以奠民生。(21)
    节俭可以作为裕国手段,以充足的财政收入,保证边疆所需与奠定民生。
    还有人将节俭理财视为裕民足国的措施。张文《裁革冗食节冗费奏》就说:“夫当此匮乏之时而不为裁革变通之计,何以裕民生而足国用哉!”(22)经费事关国用,张邦奇(1480-1544年)《处置经费议》说:
    国家近日以来经用不给,至有欲以鬻爵度僧为言者,夫二事者所获无几而所害甚大,诚非圣世所宜行。臣窃惟之天下非小蹙也,土地之所生,人力之所养,其出不为少也,而犹每患用之不给,其来必有自矣。盖欲足费莫若省费,所以省费者有三:一曰昭俭德,其本也;二曰裁滥赏,三曰汰冗食,其末也。二事言之甚易而行之甚难。至于所以经画之方有二,曰清理盐法、开广屯田二者是巳……臣恐财用日耗于上,而民生日困于下也。(23)
    面对国用经费不足,张邦奇建议皇帝昭俭德、裁滥赏、汰冗食,这是节流,再有就是开源的办法,只有皇帝、朝廷不虚耗,民生才能不困苦。
    总之,在明朝士大夫的前述重视民生的用语中,出现了恤民生、奠民生、裕民生的用法,反复强调的是使民生顺遂,遂民生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对君德、官箴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稳定和谐,即邦宁。
    二、国计民生:取之于民与为民谋利
    民生关联着国计,文献中有“国计民生”的固定用法,也写作“民生国计”。“国计民生”与“民生国计”可以互换,显然二者内容相同,只是民生与国计有一个孰前孰后语感的差异。民生与国计在总体上说,是国家统治状况综合性表述,如正德初年刘健的《论初政纷更疏》说“忧在于民生国计,则若罔闻知。”(24)担心国家的总体状况。
    但是“国计民生”也不限于抽象表达,往往联系具体问题来谈。那么何种事情关系“国计”与“民生”呢?论述最多的是治河与田赋问题。
    关于治河。主要指治理黄河、运河,黄河不仅关系到交通、水利,还关联漕运,东南漕运是京师食粮与国用的保障,保证运河通畅自然重要。弘治时右副都御使刘大夏(1426-1516年)治理黄河,时河决杨家、金龙等口,东冲山东张秋,刘大夏上《议疏黄河筑决口状》说:“臣等仰知皇上洞见黄河迁徙之害,深为国计民生之忧,凡智力所及,不敢不尽。”(25)说明治理黄河是君臣关注的事情。
    明后期黄河南徙,挟淮泗而内灌,官员搜集诸家治河之说,为之谋划。曾为首辅大学士的李春芳(1510-1584年)《高堰定议序》说:“予虽山居,所望海渎效灵、臣工戮力,以俾国计奠民生者切切焉,未尝一日置念。”(26)念念不忘治河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万恭(1515-1591年)隆庆六年(1572年)总理河道,于宝应筑水闸导洪,他的《创设宝应月河疏》开宗明义:“题为创设宝应月河以利国计民生事”(27),把开河作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海瑞也在隆庆时疏浚吴淞江,他的《开吴淞江疏》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缓也。”(28)疏浚河道为国计、民生不可或缺。后世评论海瑞此举:“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29)
    治河专家潘季驯(1521-1595年)就通济筑坝问题上《查复旧规疏》,建议:“每岁于六月初旬,一遇运艘,并鲜贡马船过尽,即于通济闸外,暂筑上坝,以遏横流。一应官民船只,俱由盘坝出入,至九月初旬,仍旧开坝用闸,庶于国计、民生两利之矣。”(30)在此,筑坝关系到国家的漕运、纳贡以及民间的交通运输,事涉官民,所以是“国计民生两利”之事。
    治河不利则后果有害于国计民生。丹阳人姜宝(1514-1593年)《镇江府奉旨增造闸座记》说:
    我镇江府丹徒、丹阳两县所通舟之河为漕河,河绾东南运道口,地形高于常苏,不啻三四五尺,每冬月水辄东西泻。西以江湖,冬枯则泻而西入于江,常苏霜降水落也,则又泻而东下,如建瓶然。西下京口闸之板,谓可防水西走矣。东注则无可奈何,以漕舟之艰于行也,往往议挑河。两县河身亘长百五六十里,不问河流浅深,率多为坝以戽水,河浅深不一,又亘长,难于水之去。比挑未及半,而漕舟首尾相衔至。辄又停工以放运。水既戽去时,则又难于来。每年循习如此,国计民生两有妨。(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