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古代文明》 常建华 参加讨论

即检查部门是否尽责关系到吏治,吏治清浊制约民生遂苦,得出“吏治清而民生遂”、“吏治浊而民生苦”的概括。后来赵南星再次谈及这一问题,他在《申明宪职疏一》中指出:“天下治乱在于吏治,吏治隆污在于廵方,若廵方举其职则无复事矣。”《申明宪职疏二》又言:“巡方者皆若廷宣,吏治自清民生自安。”(63)赵南星也谈士风、吏治、民生的关系。他的《再剖良心责巳秉公疏》说到:“士风大坏,吏治随之,而民愁苦。”(64)
    明朝的著名士大夫多有论述吏治与民生者。中央首辅如张居正《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说:“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65)。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安民生,安民生则在于核吏治,吏治关乎民生。张居正还在《答福建廵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中称赞耿的“安民生”举措是“深达治体”(66)。张居正也上过《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他开宗明义:
    窃惟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安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而人心爱戴乎上,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然欲安民,又必加意于牧民之官。(67)
    任用清廉官员蠲逋赋,才能安民生。
    地方大员如万历时吕坤(1536-1618年),巡抚山西,关注基层社会。他的《答毕东郊按台》以积贮为民生的命脉,检验吏治以此为重。他说:
    今天下吏治,有重于民生者乎?民生命脉,有急于积贮者乎?仓庾如洗,虽十尧舜不能活一饿夫;珠玉如山,虽人与千金不如给一升粟。(68)
    可见当时积贮无粮,官员抓仓储是急迫的民生事务。吕坤更能从民生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安危,建议万历皇帝勤政爱民,尚俭立德。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疏陈天下安危,其中说到: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今日之人心,惟望陛下收之而已。关陇气寒土薄,民生实艰。自造花绒,比户困趣逼。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千手经年,不成一匹。他若山西之绸,苏、松之锦绮,岁额既盈,加造不已。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陛下诚一切停罢,而江南、陕西之人心收矣。
    臣观陛下昔时励精为治,今当春秋鼎盛,曾无夙夜忧勤之意,惟孜孜以患贫为事。不知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则天下贫,天下贫而君岂独富?今民生憔悴极矣,乃采办日增,诛求益广,敛万姓之怨于一言,结九重之仇于四海,臣窃痛之。使六合一家,千年如故,即宫中虚无所有,谁忍使陛下独贫?今禁城之内,不乐有君。天下之民,不乐有生。怨讟愁叹,难堪入听。(69)
    吕坤把人心视为国家的命脉,建言收人心的举措就是改变民生艰难的状况,要求停罢陕西的征花绒、江南的烧造瓷器。还直接劝说万历帝不要想着自己福而使天下贫,警告皇帝人民已经痛不欲生。如此直言,只有以民为邦本为信念的人才能做到。
    由上可知,吏治要求官员厚民生、抚绥民生。因此,民生问题不仅属于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明经世文编》所选的只是明代士大夫的部分奏疏议论,然而却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其中有关民生的论述较多,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关心的重大事情与基本观念。明代谈论民生的士大夫多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能臣,对于朝政与地方社会影响较大,如廷臣刘健、谢迁“以道事君”(70)促成弘治中兴,张居正改革振兴国家,地方大员吕坤推行实政颇有作为。明朝士大夫也发展了民生思想,如朱升说“民生休戚在长吏”,赵南星更指出:“吏治清而民生遂”、“吏治浊而民生苦”,这是对吏治与民生关系的高度概括,极具政治意义与思想价值。(71)这些明代士大夫关心国计民生,颇有建树,影响了明朝历史,他们的言行为人们树立了忧国忧民的形象。历史上的统治危机,多用民不聊生、民生涂炭形容,士大夫往往以天下安定为己任,其民生观念的核心是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明代士大夫有关民生问题的议论与实践,使我们看到儒家主张的民本思想核心是重视民生,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出发点。民生与国计是一体的两个面向,如此国家与社会也成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分立、对抗的敌体。吏治与民生的关系,恰恰说明当官为民、造福一方是对古代官员的基本要求,属于朝廷勤政爱民的政治理念。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民生问题既是生活史内容,也事关社会与国家,值得深入研究。因此,研究士大夫的民生思想与实践,采取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显然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