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治民生:民生问题的实质在官不在民 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于社会的管理强调自上而下,官员对君权负责,权力很大。但官员治理社会,则以维护人民生计为基础。万历元年(1573年)张瀚(1511-1593年)为吏部尚书,深知该职的重要性:“初,余之召入秉铨也,思古太宰之职,在知人安民,而惠安民生,莫先综核吏治。”(47)认识到综核吏治事关惠安民生的重要性。 明朝士大夫治理国家的呼吁中,认为百姓的生活好坏在于地方官的治理如何的看法不少。朱元璋的谋士安徽徽州人朱升(1299-1370年)就有明确的认识,朱升的浙江天台老朋友任职徽州按察,向他讨教,朱升《送分宪张公序》记载:“天台张君行按来徽,责言于故人升以广其政,升以民生休戚在长吏,长吏之贤在通其民情。”(48)认为民生休戚系之于官吏,通民情才可以成为贤长吏。 事关民生的官员,以州县地方官最为亲民,其贤能很重要。明中期李东阳(1447-1516年)就北直隶冀州修城以防虏防水,评价道:“夫所贵乎守令者,能卫民生、捍民患,以为之父母者也。”(49)认为地方官能解决民众问题才算称职。张岳(1492-1552年)将民生可哀归咎于官员:“法度日弛,民生可哀,任事之臣岂能无责!”(50)嘉靖时潘潢(?-1555年)《申明守令条格疏》谈到治理国家选择知县的重要性,他说:“守令自重,民生自安矣。”(51)并具体提出了5条措施,即精选任、不应格、严旌举、隆体貌、明职务。万历时吏部实行新法:“凡州县卑官,有考语非上等者,即上考而历任稍久者,辄升外卫候缺经历,谓之半王官。”因“卫幕则布满天下,动云待缺,凡州佐县佐以驿丞仓巡之属,每一缺官,辄求代署,恣行画攫”。沈德符(1578-1642年)认为“其蠹吏治害民生,真第一敝政。”(52) 民生系于吏治,官员的选拔、考核就十分重要了。陆粲《去积弊以振作人材疏》谈到朝廷用人问题,条陈四事,其中建议“久任使臣”条主张:“凡京官任内曾历过知州知县者从优叙用,庶几彼此适均,小大竞劝,人各奋于事功,不敢希冀幸进,民生安而士习厚矣。”(53)还建议“汰冗官”,他说:“京官省则俸禄可减,以纡国用;外官省则供亿可减,以厚民生。乞敕吏部通行查考,凡不系紧要者量为裁革,省一分则有一分之益,不然十羊九牧,徒为烦扰,官愈多而事愈紊,欲天下之治难矣。”(54)万历十九年(1591年),官员李桢条陈“重责成”等六事,吏部尚书陆光祖(1521-1597年)等廷议认为俱有裨于吏治,于是“议拟上请定夺”,从其《覆湖广巡抚李桢肃吏治以奠民生疏》可知,李桢的题目将吏治指向民生问题,陆光祖等议拟六条措施,回应李桢,即重责成、严荐举、实考语、慎论刺、防宦成、公品骘,指出严荐举“亦未必非激扬吏治之一机也”,公品骘则“殚意彰瘅而吏治顾有不兴者哉”!(55)把肃清吏治作为保障民生之举。万历时郭惟贤任职湖北,下车伊始,表示“抚绥民生”、“振励吏治”是其职责,他说:“臣本驽下,叨役全楚,随事修举,一意安静。以抚绥民生者臣之职也,思为政不在多言,务在力行;以振励吏治者臣之心也,惟是职可得为。”(56)在此,“抚绥民生”与“振励吏治”不可分割。张卤(1523-2598年)《献愚忠以永图善后机宜疏》建言: 再乞敕下吏部,自后将督抚诸臣托疾章奏俱与罢停,直待事定功成拟加擢用,不得容听其因袭规避,徒启纷纭替代,以致误军机,则国运易危为安,民生转祸为福。(57) 将官员的能否胜任尽责,作为关系国运、民生的大事。 为了保证官员队伍的贤能廉洁,监察官员很重要。监察官员考核吏治,实际上是为了民生。张瀚就指出:“至于举劾之宜当者,以吏治臧否,系民生休戚,而全系抚、按之举劾。”(58)巡抚、巡按官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万历时期朝臣赵南星、邹元标对于监察官员与吏治、民生的关系都很关心。邹元标(1551-1624年)曾“陈吏治十事,民瘼八事,疏几万言。”(59)他议论“圣政”,所上《直抒肤见以光圣德以奠民生疏》讲到:“欲求吏治之肃,民生之遂,在廵方之使能正身率下而已。”如果“操守端则宪纪肃,宪纪肃则群吏畏慑,虽有贪黯者,且将闻风而靡,从化而流矣。货财不聚,民生不遂者,未之有也。”(60)朝廷派出官员的品质事关地方的吏治、民生,吏治好,民生自然顺遂。赵南星(1550-1627年)论述吏治与民生较多。他曾疏陈天下四大害,其中“吏治日污,民生日瘁,是谓州县之害。”(61)将民生不遂归结为州县官吏污浊。赵南星《覆陈给事疏》指出吏治清浊与民生遂苦的关系,他建议“惩举刺”: 臣等看得我国家抚按官之设,皆以巡为名。言古者天子巡狩之礼难复,而设官以代之犹夫其自行也。抚按之责,莫大于举刺。举刺当,则吏治清而民生遂矣;举刺不当,则吏治浊而民生苦矣。(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