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对明代士大夫的研究多持批判态度,最典型的是吴晗先生对仕宦阶级的开创性研究中,强调的是晚明仕宦阶级生活的骄奢淫逸,认为:“这一阶级的生活趣味,全部建筑在金钱上。一生的前半期耗费在科举上,等到登科入仕以后,八股文故束之高阁,即切身的现实的如何作(做)事,如何从政,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问题都一概不管,却用全副精神来讲求物质的享受。”(72)这恐怕是言过其实。近年来,学者注意到明代士大夫的正面行为,如陈宝良指出:“我们当然承认,饱读儒家诗书的知识分子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是他们的本色当行,事实证明,在明代确实有一批儒家士人以谈论玄虚的‘道’为职责。在这中间却有一个新的动向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从儒家知识分子中分离出来一批人,他们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有些甚至注意日常生活的琐屑之事。”(73)赵轶峰、常建华探讨了晚明士大夫的救世情怀与移风易俗。(74)现在看来,对于明代士大夫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会使人们对于明代士大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①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明史研究》第11辑,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69-83页。该文认为:高拱和张居正的民生思想以边防、赋役、吏治为主要内容。高拱更多关注边防与吏治;张居正侧重于赋役征派与产品分配,而重视商业是他们的共同点。作者指出:“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它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而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兼业工商的中国古代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当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为重点,减轻工商业者的负担,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实施常态性的物质救助。同时,整顿吏治,维持法纪,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少受侵害。”(第69-70页)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2页。 ③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皇明经世文编》,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百零四卷、补遗四卷,从阁臣、督抚、儒臣与言官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选取关于军国济于实用者分类编排,以人物为纲、时序为次,每一文集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本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更名为《明经世文编》,计六大册。吴晗先生影印序对该书有所探讨。 ④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指出:“《文编》收高拱各类文章计36篇,其中直接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者29篇。29篇中,综合类1篇,边防8篇,吏治16篇,赋役4篇;收入张居正文章计102篇,其中直接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者85篇。85篇中,综合类1篇,边防50篇,吏治11篇,赋役23篇。这个篇目比例,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张为政之日,优先关注的就是民生问题。”(第82页)同时说明,《明经世文编》是认识明代民生问题的重要文献。 ⑤程潮、张金兰:《先秦民生概念与民生思想初探》,《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⑥孔颖达:《尚书正义》,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上册,第135页。按:《大禹谟》系伪《古文尚书》所出,出自三国魏王肃,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此点受北京大学历史系李新峰教授提示,特表谢意。 ⑦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97,谢迁:《谢文正集(疏)》之《两淮水灾乞赈济疏》,第1册,第865页下。 ⑧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⑨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第1册,第7页。 ⑩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8《续编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下册,第1017页。 (11)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9《别录一》,上册,第311页。 (12)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2《外集四·金坛县志序》,上册,第881页。 (1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09,海瑞:《海忠介公文集(疏议书序)》,第4册,第3255页上。 (1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91,陆树声:《陆宗伯文集(疏)》,第4册,第306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