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谈的沮渠氏北凉,包括河西沮渠氏北凉和高昌沮渠氏北凉两个政权。河西沮渠氏北凉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为所谓五胡十六国之一,由沮渠蒙逊于公元401年建立,其子沮渠牧犍于公元433年继位,公元439年被北魏灭亡。高昌沮渠氏北凉建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为前者的流亡政权,由蒙逊之子沮渠无讳于公元443年建立,其弟沮渠安周于公元444年继位,公元460年被柔然灭亡。这两个政权四位统治者所建年号,或者与出土文献不合,或者为传世文献漏略,曾经引起很大争议。国内外研究成果甚多,但问题却并未最终解决。本文拟就建置年号规律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讨。不妥之处,尚请专家指正。 一、传世与出土文献有关沮渠氏北凉建置年号的资料 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相传先世曾任匈奴左沮(一作且)渠,遂以官为姓。又相传与羌杂居,羌豪曰大,故沮渠之上常冠大字。世居卢水为酋豪。蒙逊先推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在张掖建立段氏北凉。历任尚书左丞,张掖、西安二郡太守,封临池侯。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四月起兵反,五月克张掖,斩段业。至此,段氏北凉灭亡,沮渠氏北凉兴起。 传世文献有关沮渠氏北凉建置年号的资料不少,但有的记年不记月,有的年月均付阙如,只有《通鉴》登录较详。故以下排列这些资料,均以《通鉴》为首。出土文献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作传世文献处理。传世文献记沮渠氏北凉年号有六: (一)永安“永安”年号的建置,《通鉴》卷一一二系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六月。《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系年同。《宋书·胡大且渠蒙逊传》系于隆安四年五月后。《魏书·胡沮渠蒙逊传》、《北史·大沮渠蒙逊传》均系于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称是年为“永安元年”,记改元亦在六月。《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五同。 (二)玄始“玄始”年号的建置,《通鉴》卷一一六系于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十一月。《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宋书·胡大且渠蒙逊传》、《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系年同。《魏书·胡沮渠蒙逊传》、《北史·大沮渠蒙逊传》均系于北魏永兴(409-413年)中。《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十六国春秋·北凉录》,称是年为“玄始元年”,记改元亦在十一月。《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六同。 (三)承玄“承玄”年号的建置,《通鉴》卷一二一刘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不载,但记沮渠蒙逊曾于是年六月、十一月两次讨伐西秦。《魏书·胡沮渠蒙逊传》系于北魏泰常(416-423年)中,蒙逊灭西凉(420年)、克敦煌(421年)后。《北史·大沮渠蒙逊传》亦系于北魏泰常中,但认为在蒙逊克敦煌同年。《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在“玄始十六年”下,接记“承玄”年号,则该年号的建置应在刘宋文帝元嘉五年。《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六系年同。据前引《通鉴》,则蒙逊改元“承玄”,应在元嘉五年(玄始十七年)六月以后,十一月以前。 (四)义和“义和”年号的建置,《通鉴》卷一二二系于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魏书·世祖纪上》系蒙逊被封为凉王于北魏神四年(431年)九月癸亥(十六日)。同书《胡沮渠蒙逊传》系蒙逊改元义和于被封为凉王之后。《北史》纪、传同。《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在“承玄三年”下,接记“义和”年号,则该年号的建置应在刘宋文帝元嘉八年。《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仅称是年为“义和元年”。《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六同,但又在夏主赫连定欲击蒙逊,反为吐谷浑王慕璝所擒之后,云:“于是,蒙逊大赦境内,改元义和。”据《通鉴》,夏主赫连定为吐谷浑王慕璝所擒在是年六月,则该年号的建置应在是年六月以后。 (五)永和“永和”年号的建置,《通鉴》卷一二二系于刘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四月。《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云:“(蒙)逊薨,(子牧犍)僭即河西王位,大赦,改年为永和元年。”《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六同。P2005号《沙州图经》“一所怪异”条引《十六国春秋》,有“北凉永和三年(435年)正月”记事。 (六)承和“承和”年号的建置,《魏书·胡沮渠蒙逊传》系于沮渠牧犍继位并向北魏遣使请朝命后。《北史·大沮渠蒙逊传》同。据《通鉴》,牧犍继位并向北魏遣使请朝命在刘宋文帝元嘉十年四月,则该年号的建置时间与“永和”相同,一般都认为两者为一个年号。《高僧传》卷三《浮陀跋摩传》记跋摩译《毗婆沙》云:“时蒙逊已死,子茂虔(牧犍)袭位,以虔承和五年(437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即宋元嘉十四年于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大唐内典录》卷一亦称此经为“承和五年为(蒙)逊子(茂)虔(牧犍)译”(注:《出三藏记集》卷一○《毗婆沙经序》记译经时间始于“乙丑之岁(425年)四月中旬”,至“丁卯岁(427年)七月上旬都讫”,与此大异,此处不取。)。《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云:“沮渠茂虔(牧犍)在伪位七年,年号承和。” 上录年号,前4个为沮渠蒙逊所有。《册府元龟》卷二一九僭伪部年号门记沮渠蒙逊“在伪位三十三年”,注云:“永安十二年,玄始十六年,承玄三年,义和三年。”《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五、九六同。均有三十四年。盖“永安”第十二年即“玄始”元年,重出了一年。由于年号与年号间存在交叉,近现代新编历史年表,一般均记作:(1)永安十二年(401-412年);(2)玄始十七年(412-428年);(3)承玄四年(428-431年);(4)义和三年(431-433年)。这样,这4个年号就完全衔接上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