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统一合理化宣传策略的形成及改进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崔建华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构政权存在的合理性,是历代执政者孜孜以求的。即便是“取天下多暴”的秦朝,①亦有此等作为。秦人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并吞六国,实现天下一统。针对亘古未有的政治局面,秦始皇在发布第一道诏书(以下简称“初并天下诏”)时就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宣示,字里行间透射出秦王朝独特的政治思维。在展开讨论之前,先录诏文于下: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成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②
    一、初并天下诏所谓“暴乱”
    初并天下诏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所谓“暴乱”、有“辜”,是秦始皇对东方六国的历史评判。从中不难体会到,秦始皇很希望从政治道义的角度来论证其并吞六国的正当性,他认为宣示了六国的“暴乱”行径,秦统一的合理性将会得到增强。关于这一点,李斯对初并天下诏的回应,可以作为一个旁证。李斯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③实际上重申了秦始皇 “兴兵诛暴乱”的说法。君臣发言若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李斯并不认为始皇所谓“兴兵诛暴乱”完全是应景之语,他很清楚,秦始皇对建构统一政权的存在合理性,还是有所措意的。
    客观来讲,通过宣示敌国的“暴乱”来树立己方的正当性,并非初并天下诏的创意。据《尚书》记载,三代更替皆用此法。夏启伐有扈氏,宣言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所谓“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比较抽象。到商汤革命之时,对桀的指责就没有止步于“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以及“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的玄言层面,还着力描述了桀与民众“弗协”的态势,通过援引民众对桀的控诉:“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以及民众对桀的诅咒:“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商汤伐桀的正当性在顺天命、合人情两方面得以成立。及至商周革命,类似的论述越发精致化、具体化。如果说所谓“商王受(纣)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尚显笼统,那么,相关誓词中“剒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弃厥遗王父母弟”“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惟妇言是用”等说法,则是不厌其烦地申述纣王有罪的具体事实。④由此看来,秦始皇将六国视为“暴乱”,将它们的灭亡视为“伏其辜”,这种对政治成功的表述模式属于对古老传统的延续。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代革命的宣言书中虽然未见“暴乱”一词,但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敌方暴乱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意在表明对方违背天意、民心。相比之下,初并天下诏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明确使用了“暴乱”一词,但通观诏书全文,不见对天意、民心的吁求。读史者所能看到的,是以违约为理由而展开的对东方六国连篇累牍的指责。秦始皇声称,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因此,诸国的灭亡只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秦国。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断定,秦国政治理论家们头脑中的“暴乱”一词指的就是违约背盟的行为。先秦时期的“暴乱”一词有其相对固定的含义,可指暴力刑事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可能包括以下犯上的武装斗争。《尚书·周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孔安国曰:“秋官卿主寇贼法禁,治奸恶,刑强暴作乱者。”⑤《周礼》记载“小行人”一职的权责,其中包括将“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⑥《吕氏春秋·当务》:“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⑦《韩非子·奸劫弑臣》:“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奸私之臣愈众,而暴乱之徒愈胜”。“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同书《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⑧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暴乱”一词还有另一种用法,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文化内涵与政治伦理色彩。《韩非子·饰邪》:“凡败法之人,必设诈托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人臣贤佐之所以侵也。”⑨所谓“暴君乱主”,就是对另一种“暴乱”的恰当注解。《墨子·非儒》:“意暴残之国也,圣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母逐奔,揜函勿射,施则助之胥车。’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⑩所谓“暴乱之人”实即“暴残之国”、暴残之君,实际语境中,被贴上这一标签的常常是桀纣。如《吕氏春秋·先识》:“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11)《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如果诸侯有类似行为,亦可视为“暴乱”,如《韩非子·难二》:“(晋)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12)意谓晋惠公“暴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