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王健 参加讨论

晋、鲁、卫:《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春秋时楚人言:“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上述五人,杜注:楚始封君。齐大公之子丁公。卫康叔子康伯。晋康叔之子。周公子伯禽。四国,齐、晋、鲁、卫。分,珎宝之器。以上的齐、晋、鲁、卫是相当于方伯一级的诸侯国。楚熊绎则没有获得方伯的待遇,楚人仍然耿耿于怀。晋国在受封之初不太强大,故未成为方伯。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春秋时期,(周)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经受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
    相当于西周晚期的戎生编钟,出土于晋国墓中。一共8件, 总的来说,这组编钟的形制、花纹均近于西周晚期的钟,如其顾龙纹就很像虢叔旅钟。全铭计153字。 李学勤先生作了考证(注:李学勤:《戎生编钟论释》,《文物》1999年第9期。)。他将全铭重新写定:
    惟十有一月乙亥,戎生曰:休台皇祖宪公,桓桓翼翼,启厥明心,广经其猷,臧称穆天子肃灵,用建于兹外土,聿司蛮戎,用干不庭方。至于台皇考昭伯,穆穆,懿肃不僭,绍匹晋侯,用恭王命。今余弗叚废其显光,对扬其大福,嘉遣卤积,俾参征繁汤,取厥吉金,用作宝协钟。厥音雍雍,銿銿,殷殷庶〔庶〕,既和且淑。余用昭追于皇祖皇考,用祈绰〔绾〕眉寿。戎生其万年无疆,黄耈又耋,骏保其子孙,永宝用。
    “穆天子”,即周穆王。竹书纪年有《穆天子传》,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墓所出秦简《归藏》也有“穆天子”的称号,见于《文物》1995年第1期简报。现由铭文知道,称穆王为“穆天子”, 其开始比我们想像的要早得多。“用建于兹外土”,“建”意思同封。“外土”当指畿外之地。讨论:(一)器主戎的身份据钟铭所述,作器者戎生,其相谥为宪公者,系周王朝臣,受封于畿外,管理蛮戎,捍拒敌方。这是西周中期穆王时的事情。铭文称宪公受封在“兹外土”(健按:外土并非畿外,是周王朝实际控制区之外),可见由宪公到戎生,居地并无变迁。戎生之父昭伯,“绍匹晋侯,用恭王命”,已经不属王朝,而是晋臣兼并的结果。至于戎生本人,自然也是晋臣,而晋地多戎。
    《诗经·卫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是诗为许穆夫人作,卫懿人参为狄灭时,夫人闵之,向大邦控诉求救。可见大邦有义务去帮助小国。此大邦相当于方伯,负有保卫小国的职责。卫国早期是大国,在周初受封时是相当于方伯的诸侯国,此时早已沦为弱小诸侯国。
    《诗经·鲁颂·閟宫》:“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岗如陵。公车千乘,朱英绿媵,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说鲁国是西周在东方的大诸侯国,兵车千乘,徒兵三万,军事力量十分强盛,连强大的荆舒都无法抵挡。
    管叔、蔡叔也可能是周初的方伯。《逸周书·大匡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此文记武王训导管、蔡之辞。东隅,晋孔晁注:“东隅,自殷以东。旅,谒名,使陈其政事者也。”黄怀信注:“管叔”下《史略》有“蔡叔”。自,自愿。东隅,指自殷以东。按:“东隅”句当在“以上东隅”下。管,今郑州(注: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此条史料十分重要,武王是通过命管叔作殷之监来实现其对殷商东方之地统治的,监有统治的意义,周人灭殷后并没有改变殷人的社会组织结构,通过管、蔡二叔的监殷,实现了对殷地的统治。管叔、蔡叔是自愿受命殷之监。武王让他们留下作为东方诸侯的伯长。管、蔡均有自己的封国,靠近殷地,故而被授予监的权力。可见管、蔡的地位高于其他诸侯和武庚,整个东方的诸侯归他们制约。正因如此,东方诸侯就归顺于中央的统治之下。管、蔡在周初地位非常高,是地方的方伯,相当于齐太公的地位(注:方伯可能还有对一方众诸侯监察的职能,周初三监可能就带有这类任务,由于三监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不拟涉及,笔者另有专文研究。)。
    徐国:徐国为方伯是周王承认的。《古本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纣,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文选·恨赋注》引。
    纣,当纡之误。朱右曾《存真》考纡当作纾,通舒,云“今安徽庐州府,古群舒地。”《辑证》认为:“是穆王之伐纡当即伐徐。”“或即攻徐偃王事。”九江:一说指湖北广济、黄梅一带诸河流;一说指湖北西南入江之水、洞庭水等。又《古本竹书纪年》“穆王南征,君子为鹤,小人为飞鸮。”--《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周穆王在向西发展的同时,的确在南方与徐偃王有冲突。前引《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
    从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1、周公平定管、蔡叛乱之后, 曾向东夷发动进攻,东夷基本归属周王朝统治。到康王时,天下中央权力对东方还十分有效。周昭王之后,进攻的重点在南方,主要是对付南方的楚国,在征楚的结果是昭王“南征不返”,这对周王朝的实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到周穆王时,周王朝开始呈现出衰微(注:夏含夷:《西周之衰微》,《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0-126页。)。2、穆王时, 徐偃王反叛西周王朝,僭号自立,率领东夷一带的许多小国联合进攻周王朝,已经打到了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宗周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周穆王不得不册命徐偃王为方伯,即“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东方的三十六个小国都归属于徐偃王的控制之下,其俨然成为雄居一方的大诸侯国,其地位不亚于早期的东方大国齐国。但由“命”可知,徐偃王并没有彻底与周王朝决裂,仍然在名义上服从周王朝中央权力,尽管这种中央权力对徐偃王来说是十分虚弱的。这种情况使人联想到商朝后期的周人,他们也正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西土大肆扩张,而此时的商王朝并没有力量消灭周人,只能册命周王季、文王为西伯,握有在西土的征伐大权。3、后来周穆王调动楚国军队消灭了徐偃王,徐国才失去了方伯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