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赵世瑜/杜正贞 参加讨论

按他的说法,太阳生日的习俗起于顺治、康熙间,是明遗民的发明创造。但是,他说二百年来别人不清楚,唯他自己知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如果此说得到证实,那么它就必然早于天地会的起源,或者至多成为以后天地会所利用的资源之一。
    从一般记载来看,好像太阳生日的习俗遍布浙江、福建、台湾,加上朱天君的信仰,则扩及江苏,但最集中涉及的似乎多在浙江的绍兴和鄞县一带,考虑到这里是南明鲁王政权的活动中心,清初战争与破坏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切肤之痛,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地方性话语”(local discourse)。
    全祖望说:“世祖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吾宁之首事者为钱、沈二公,其间相继殉节者四十余人,而最后死者为尚书张公。”[24](全祖望:《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P21)这一带对清兵的抵抗也比较激烈,“刘忠愍公祠,祀明安洋将军刘世勋。……国朝鄞全祖望碑记:大兵之下江南也,望风而靡,所向几不血刃。其最难下者,江西之赣州、江南阴泾县、吾乡之翁洲,即大兵亦以为出于意外”[13](P8b-9b)。甚至在清兵破城之后多人死节,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据定海康熙志:“国朝荆溪陈璿《重修同归域记》:王师围城,及旬而下之。一时名公卿侨寓于此者,俱慷慨就义,而居人闻声,亦不谋而同。一饭之顷,横尸若山。郡幕僚乔君钵收而火之,悉瘗于城之北岗,题其域曰同归。此顺治八年辛卯九月初二日也。”[13](P26b-30b)面对这座“同归大域”,即使是当时人亦留下许多悼念性的诗句,如做过知县的鄞人万言有《癸酉吊同归域有感》一首,其中说到:“跨鳌楼堞高几丈,螺髻双尖屹相向。有客含凄吊北邙,苍凉满目难为状。……冠履几时聚一堂,每年寒食展秩祀。人生万古留忠义,阐幽扬芬匪异事。伤心不敢话前朝,忍使重泉没姓氏。我欲击碎竹如意,恨无西台洒涕泗。”[25](卷8“艺文”,P22)而当时的定海县令缪燧则在其《同归域放歌一首并序》中写到:“盖闻号鼎攀龙,莫改忠臣之节,盟津扣马,不加义士之诛;……各乃到今不死、同归域者,葬故明与难翁洲之诸缙绅先生也。……乃于暇日,偶作放歌,扬已逝之幽芳,阐不朽之奇节……呜呼君父之大伦,安问兴亡何代,忠孝关乎,至性不分,群怨皆诗,下笔含悲,行歌当哭。……”[25](P28a-29b)在当时那个时代,竟能写出“伤心不敢话前朝”和“行歌当哭”这样的诗句,虽表现出诗人的勇气,却也说明人们对这里发生的惨痛事件的深切悲哀。
    与此相同,在鄞县和定海等地,还修建了一些纪念明清之际死难烈士的祠庙,到乾隆公开表彰忠节、抨击贰臣之后,这种行为就更为普遍。在鄞县的“重恩祠……崇祯六年重修为重阁,上祀宋邑宰王安石,下祀明邑令王章。章令鄞有惠政,后以御史死甲申之难,时当三月十九日,鄞人岁于是日祭之”[25](卷11,“坛庙上”,P5)。虽然王章并非鄞人,也不是死于这里的抗清斗争,但因做过这里的县令也得到人们的崇敬。还有“旌忠庙……嘉庆二十年邑人黄定文、罗文义等建。正室祀明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钱肃乐、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煌言,左右侧……”[26](卷11,“坛庙上”,P13b)。又有“惠民祠,县西二十里十字港,祀明冢宰闻渊。正德间,儒士杨钦奏湖田折银事,渊在朝,实与有力,乡人德而祠之(朱志)。每岁三月十九日讳日,湖民醵祭(闻志)”[26](卷13,“坛庙下”,P26b)。这段记载也很有意思,本来是建祠缅怀一位有功乡梓的明中叶大臣,但语焉不详地又说三月十九日的讳日,湖民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是纪念这位闻渊呢,还是借此祭祀崇祯皇帝?在定海,则有“成仁祠,在北门外。康熙四十二年知县缪燧捐建,以祀明季殉节诸人。乾隆间知县庄纶渭分三龛,各列官爵姓名。设王妃陈氏以下十二位为一座,大学士张肯堂以下四十二人为一座,贡生黄希范以下十三人为一座。咸丰间署厅事王承楷复分四龛……”。[13](卷21,“祀典志”,P8b-11b)这种大张旗鼓地纪念清王朝敌人的做法,在其它地方并不多见。
    在这些地区,我们还可以找到类似的地方传统。前面提到的鄞县重恩祠是纪念王安石的,因为后者在任鄞令时为当地做了好事。可是历代统治者都不喜欢王安石,清朝也不例外。徐时栋在《烟屿楼笔记》中记,“雍正间,李敏达公卫巡抚浙江,严檄鄞县撤毁王荆公祠,不知何以至今其庙无恙,且荆公祠在鄞者非一处,愚谓荆公在朝,误国罪不胜言,而令鄞时则惠政甚多,于吾乡水利尤极整顿,故他处庙可废,而鄞庙独不可毁,此亦改祀于乡之意也”。[27](卷1,P4b)对统治者的严令可以置若罔闻,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地方性传统。
    定海也颇有自己的个性。“元旦各户设香烛,……上元夜,诸祠庙张设灯裘群聚,里人装先朝故事,连骑结队,鸣金击鼓”。[25](卷5,“风俗·岁时”,P37a)这个“先朝故事”无论是否指明朝故事,但至少应该是汉政权统治时期的故事,这是否有意向现存秩序挑战呢?在各地,一般中秋节都在八月十五,但浙江东南的一些地方却在八月十六。据说舟山的这个习俗与明朝俞大猷抗倭有关,[28](P59)而在定海,“八月十六日,士人家祀月于庭,为月饼……案中秋在十五日,惟宁俗易于十六日,相传昉自南宋宗藩所更,今沿其旧”。[13](卷15,“风俗志”,P7a)“南宋宗藩”的故事显然又与元代南宋遗民的历史记忆密切联系。此外,“九月二日,阖城鸣钲鼓逐厉,延僧设焰口,施食。相传为前明城难之日,设野祭以祀游魂。康熙志案:顺治八年九月二日破定海,阖城被难,俗呼为难日。旧志所载之事,今多不举,惟被难诸家于是日设祭,谓之屠城羹饭”。[13](卷15,“风俗志”,P7a)如果说前面的例子都是前朝之事,顶多有影射之嫌,后一例则是对本朝定鼎时清兵屠城死难民众的纪念,这种对政治忌讳的挑战同样被化为一个民俗节日,与中元节、祭厉等做普渡时类似。这样的地方文化传统、这样的历史记忆传统与太阳生日的习俗完全是一致的,它们的内在逻辑完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同样存在太阳生日习俗的台湾,也有把对惨痛历史的记忆化入地方民俗传统的例证。《台湾省通志稿》认为,当地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王爷”有130多都是“明郑之忠贞之士,或有功于地方者,台人崇其德、怀其义而祀之”。在这些王爷中有各种姓氏,但“其中以朱、李、池为最多”[17](P1377)。郑成功被赐国姓,故朱姓成为一种象征,他们被混入王爷信仰,也可以在民众信仰中长期留存。前面所举台湾父母会图谋三月十九日起事之例,虽未必与太阳生日有关,但却反映了三月十九之事之所以成为动民民众的资源,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