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化乃历史延续而非历史断裂的判断,引发对世界分合规律的探讨,在这一探讨中,文明互动说得到充实。约翰·R. 麦克尼尔指出,与宇宙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人类历史也呈现从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演进的过程。社会的生成和维系取决于它拥有的“能量”,即能源的占有数量和利用水平。因此人类各社会之间必然发生争夺能量的竞争,竞争胜败依赖于社会复杂程度,复杂社会往往吞噬简单社会,其表现或是简单社会屈从于复杂社会,或是简单社会改变自身,也变得复杂。那么,什么是复杂社会?作者说,复杂社会就是对人类群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有深入理解的社会,依据这种理解采取的行动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生存繁衍机会,因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由此可见,对“互动”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一种决定性力量。随着人类交往能力和社会技巧的普遍提高,随着人类整体向复杂社会演进,人类的互动网络体系变得越来越大,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约翰·R. 麦克尼尔还认为,人类从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同质性和多样性循环转换的过程。远古时期,人类分成一个个小群体,操着很少几种语言,生存策略也极为简单,人类呈现简单同质性。后来随着人类散布各地,文化多样性形成,发展出诸多复杂社会,如部落、城市国家、帝国等等,宗教差异也越来越大。但公元1000年左右,多样化趋势逆转。多种文明的长期互动使复杂性成为一种原则,共尊一种原则的结果是文明趋同,语言和宗教的种类以及政治组织的数量都趋于减少,从而形成新的统一性。当这种统一性达到极限,新的复杂多样性又将出现。(41) 全球史史学家认为,我们正在迈进“全球联动”的时代,整个世界处于多种文化的统一过程之中,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摆脱各种地域、种族、国家权力的偏见,对这一过程进行尽可能真实的描述是历史学家的责任,而真实的描述需要覆盖人类居住的全部地区,覆盖人类生活的全部历史,并吸引全部地区的学人参与其中。(42)当然,在当今这个“很难书写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时代,(43)这只是一种理想,但这是值得追求的理想,正是在该理想的鼓舞之下,“文明互动说”保持着活力。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批准号08JZD0037,合同号08JZH03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global history并无精确定义,常被使用者赋予不同含义,并与world history, universal history, big history, comparative history, transnational history, connected history, entangled history, shared history等词的含义有交叉和重叠。广义的全球史指超出个别民族国家之外的宏大叙事;狭义的全球史指一种新的史学范式或新视角。参见Jerry H. Bentle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1. ②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杜维明:《多种现代性:东亚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23页。 ④自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教“预定论”出现以后,从结果反推原因一直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之一。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者都是依据欧洲发展的领先地位推导其文明的“先进性”。 ⑤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 ⑥关于全球史在中国的传播,参见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第180-187页。 ⑦参见Jerry H. Bentle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 pp. 2, 13, 116, 120-121. ⑧Jerry H. Bentle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 p. 110. ⑨“与生俱来”一词来自于本特利,参见Jerry H. Bentle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 p. 12. 参见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12页。 ⑩Civilize, civiliser一词有“使开化”、“开化的”含义。 (11)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26页。 (13)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第1卷,王佩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03页。 (14)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第137-138页。 (15)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林本椿、王绍祥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80页。 (16)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5-17页。 (17)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第129页。 (18)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页。 (19)尼尔·弗格森:《文明》,曾贤明、唐颖华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2年,“序言”,第XXXVII页。 (20)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第137-138页。 (21)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第166-167页。 (22)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31页。 (23)这一点在黑格尔那里表现得最明显,他是提出整体性世界史的第一人,但同时鼓吹欧洲中心论。 (24)陈启能等:《世界文明通论·文明理论》,第158-159、166-167页。 (25)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