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中的跨学科方法研究概述(2)
二、社会历史学的方法 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概念与方法进行历史研究,是国外一些史学流派,如年签派的重要特点之一。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我国近代史学也采用过。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严复所译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著作,对当时我国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史学由封建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二、三十年代,我国社会史学的研究,已经获得一定的发展。解放以后,社会学学科一度被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学而取消,也就谈不上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学重新取得合法地位,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才被逐步提上日程。80年代前半期,我国史学界出现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与史学融合的新潮,到1986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社会学与史学的结合,社会史研究重新引起部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历史研究》1987年第1 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号召在我国开展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社会历史学方法的涵义是什么呢?可以说学者们刚刚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还缺乏有深度的探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魏承恩在《社会科学》(沪)1986年第2期发表《历史社会学方法研究的尝试:中国封建家庭结构初探》一文,认为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历史学,但它援用了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它不是研究一系列的个体或事件,不必关心经常变化的历史现象;而是对社会结构、关系和状态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和探讨,特别是关心诸如家庭、人口、结社、风俗、职业结构之类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现象。它又是社会学,但它运用了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即按照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强调从纵观的角度去考察事物。 徐平在《应该开展对历史社会学的研究》⑤一文中认为,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的某些方法,对史学研究的目的、功能、社会作用等问题的探讨。它侧重于解决人们为什么研究历史和怎样研究历史,又怎样使史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的问题。历史社会学要超越原先史学在学科范围内对某种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狭隘界线,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揭示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的某些涵数关系,历史社会学的特点,一是以广义的史学为自己的对象;二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史学,把史学研究本身看作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现象和过程。 冯尔康则认为,社会历史学与历史社会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前者是历史学的分支,后者是社会学的分支。历史社会学着眼现实问题,考察的是局部历史现象,它只需要解释被研究的这个问题就可以,而不必统观历史的全貌;社会历史学不同,它要把考察的对象放到历史整体中去分析,同时要考察社会史的全部内涵,而不是零星的局部问题。所以,历史学中的社会历史学与社会学中的历史社会学互相不能取代,要同时共存,并有某些相同研究对象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作为历史学分支的社会历史学的方法,作者认为,基本上同于历史研究法,但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研究有实质意义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现象;二是把人际关系理解得要细致些,以便从中观察,作出历史的解释;三是要研究社会现象的变化。⑥关于把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的社会史研究方法,冯尔康认为,它离不开传统的史学方法,即归纳法、演绎法、考证法。“同时,因它是带有边缘性的分支学科。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就是在与它相邻的学科中吸取通用的方法,一是思维方法,二是具体方法。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方法论,有其思维方式,理论架构,基本原理,还有它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技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结构论、模式论、群体论、系统分析法、社会调查法、个案法、计量法等,能为社会史研究所接受”。冯尔康还认为:“社会史研究本身对于史学贡献了一种史学研究法”。因为“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史学家发掘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史学认识的重大成就,也可以把这种认识作为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社会史还没有成为史学一个分支时,史学不仅缺少它,也没有认识它的方法。社会史研究提出后,史学家把它的研究范畴、任务纳入到自身的研究中,社会史课题就是历史研究课题,社会史的研究任务就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之一,这就把社会史的认识论变成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并且,社会史研究还为“历史学的综合研究法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⑦ 三、心理历史学的方法 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描述‘原是我国史学古已有之的方法。孔子以及《左传》、《史记》以来,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时见于我国史学著作之中。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人物心理研究的专门著作。但当时必竟只是自发地进行心理分析,而没有形成科学的心理学概念和方法。近代的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曾大力提倡史学研究应重视人的“心理变化”“情状”。个别学者,如杨鸿烈,在其有关史学概论著作(《史地通论》和《史学通论》)中就曾探讨过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但实际的响应者寥寥,只有两位心理学家,一位张耀翔作《中国历代名人变法行为考》(载《东方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专号),另一位林传鼎作《唐代以来34个历史人物的心理特质的估计》(载1939年《辅仁心理研究专刊》)。史学家中能够用这个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解放以后,心理分析似乎和唯心史观划了等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曾一度取消。故对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研究,更是已成绝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心理学在我国得到恢复,对历史上心理现象的研究也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燕国材著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一书。1984年,燕著《汉魏六朝心理研究》又在该社出版。江西人民出版社则在1983年出版了潘菽、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学界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历史心理学的建议。蔡雁生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创立“历史心理学”争议》一文中, 提出历史心理学要从古今中外的传记和其它历史资料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及其成长原因,从而总结培养人才的规律,有助于人才学的建立。文章说,历史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含个性心理)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如何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研究与历史因素紧密结合的心理因素;研究重要的历史条件、历史人物所起作用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它是一门介于历史学与心理学之间而主要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资料调查研究法。 与此同时,在史学界要求引进吸收心理历史学的方法与概念的呼声也出现了。但心理历史学的建设却起步甚艰。究其原因,一个可能是史学界对心理学这门学问过于生疏;再则也还有心理上的障碍,如何振东在《人文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拓宽史学研究的思路》一文中就认为,人们对心理史学还缺乏应有的承受力;它要在史学界站稳脚根,还必须克服一些思想顾虑和心理障碍,如担心心理分析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划不清界限等。 1987年以后,心理史学方法终于逐渐受到我国史学界部分学者的重视。有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个方法从事实际历史研究。如李桂海《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口号的心理分析》⑧一文,将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各种口号,分为三种类型:模仿型、逆反型、空幻型,并探讨了这三类口号的活力、影响和社会意义。王玉波的《传统的家族认同心理探析》⑨则从社会史研究的角度,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心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关于家族认同心理结构、历史渊源、社会效应等方面的见解。诸如此类的应用研究文章还有一些。另外一些学者则在译介国外心理史学研究信息的同时,也对心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