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中的跨学科方法研究概述(5)
罗凤礼在《再谈西方心理历史学》(15)一文中则认为,心态史学方法和心理史学方法二者之间有所不同。首先是起源不同,心态史学起源于法国年鉴学派,而心理史学则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始,它后来的发展中心则一直在美国,另外,“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在研究内容和手段上不同。从西方史学家的研究实践看,心态史学所研究的是历史上社会群众(或其中的一个部分或集团)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这种观念意识在民间世代相沿,一般不因政权更迭而发生突变,因此不同于官方的意识形态(虽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影响和联系),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中最具相对稳定性的部分。心态史学就是以研究这一内容(人类群体心态的状况与演变)为主要标志的一个西方史学派别。心理史学则主要是从研究手段来划分的史学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或其它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为研究手段,……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并无局限,既可以是人类全体,也可以是个人(心态史学完全不研究个人),既可以是心态,也可以是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行为--这一切都与心态史学完全不同”。罗凤礼也指出:“既然心理史学在内容上没有局限,而心态史学在方法上并不排斥心理学,那么当用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历史心态的时候,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就交叉重叠了”。 吴达德还在《历史人物研究与心理分析》(16)一文中提出,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必须注意如下的原则:第一、不能就个体论个体,而要考虑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集团或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必须充分注意人物所处的家庭、时代、集团、阶级、文化等具体历史环境对人物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必须将阶级分析和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单纯进行心理分析;第二,因为人物的心理过程和个人的心理特征无疑对一个人的行为发生着影响,并反映在他的行动上。故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之时,就必须注意从该人物的日记、书信、自传、年谱、著作等文献材料以及口碑材料中发掘、整理出反映该人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素材,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第三、根据个性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理,我们在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既要注意那些恒常影响人物一生的心理因素,比如能力、气质、性格等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同时也不忽视那些偶然的、变动的心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重视其可塑性和可变性因素。第四、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还要注意人物各个时期的生理条件对其心理进而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年龄、健康状况或生理缺陷、疾病等都能对人物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造成影响,并进而影响其行为。第五,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不要受我们研究者本人的情绪、成见、偏见等因素的干扰影响。研究者要尽量剔除一切不利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的某些心理因素,使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周义保在《安徽史学》1987年第2 期发表《史学研究应重视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方法有如下涵义:一是进行静态和动态的社会心理分析。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社会心理也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态势。前者指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主要运用于相对稳定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动态心理分析主要运用于变革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还应注意到历史发展是辩证的,在静态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也包含着某些动态心理;在动态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也包含某些静态的心理。对此,均需区别情况,加以具体分析。二是进行不同品质的社会心理分析。社会心理按品质划分,基本上可分良性和恶性两种,这是由社会各集团或各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所决定的。划分不同品质社会心理的标准,应看这种社会心理是否反映时代要求,是否有利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良性社会心理是指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恶性社会心理是指消极、压抑和畸形的社会心理状态,它往往阻障社会进步。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品质的社会心理,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在良性的社会心理环境中,有消极或压抑的社会心理。恶性的社会心理环境中,也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我们要区别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品质的社会心理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三是进行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分析。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社会存在的内容丰富多采,决定了社会心理结构有若干不同的层次。社会心理层次大致可分家庭或家庭心理、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和阶层心理。四是个人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改变历史人物社会行为的动机时,不仅要考察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而且也要考察心理因素。在心理因素中,除个人心理特征外,也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这里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个人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不同品质的社会心理,这往往是酿成某些历史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个人心理能基本把握时代心理,并在其社会行为中,反映某些时代要求;再次,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个人行为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社会心理。如农民领袖在起义前后的心理变化通常是农民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是文化思想史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分析。社会心理是各种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创立的感性材料。一个时代的思想体系,就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特性。只有研究社会心理的作用,才能够说明社会存在如何转化为社会意识及其相互作用。 (三)心理史学方法的作用 赵吉惠在《历史学方法论》中认为,心理分析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为现代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和出路,有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历史进程、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历史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以便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有助于消除那种单纯地从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入手考察历史事件的不足。有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单纯用阶级分析或社会结构分析方法,是难以说明的。在此情况下,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有时会使认识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历史可能得到更加合情合理的解释。 马自毅在《思想史与心理学》(17)一文中认为,“社会意识确实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但这个制约不是直接产生,而是经过大量的中介环节,其中很主要的就是社会心理。所以,要了解一个社会、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仅仅知道经济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心理,了解那时人们的相互关系、交往方式。由此,以研究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人(或社会集团)心理因素影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本身,显然是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应予注意的部分”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可以拓展思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朱孝远《现代历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以西方心理史学方法为例说明了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历史心理学是一门连接外部社会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它的一边连接着作为生物的人,包括生理欲望和生理心理发展;另一边紧连着作为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欲望、社会与政治行为以及意义更为广泛的文化与传统,在这种研究中,家庭在社会与个人之间起中介作用。由于这种方法的采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复杂微妙之处被深刻地揭示出来,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解释由此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和更加冷静。 邹兆辰、郭怡虹在前述文章中认为,心理史学可以帮助史家更加形象、更加全面地说明历史,可以补充一般的传统的史料证明方法的不足,有助于推进某些历史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更多地发现史料记载者的主观偏差。 吴达德的文章就历史人物研究特别强调,科学的心理分析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其一、可以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运用心理分析,把握人物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更深刻地说明人物的行为。其二、可以丰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避免简单化、脸谱化。其三、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感情色彩和主观因素,避免单纯用政治的、阶级的眼光来观察人和研究评价人,避免按主观需要来改铸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