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大同 参加讨论

二、与孟子思想的关系
    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孟、荀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派代表人物。推尊孟子,使后人以孔孟并称者,亦自太史公始。因为“其传孟子虽与荀卿、邹忌等同列,然叙忌等尊宠处,即云:‘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又云‘卫灵公问阵,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攻赵,孟子称太王去邠。岂有意阿世苟合而已哉!’皆以孔子、孟子并称。是尊孟子亦自史迁始也”(40)。司马迁把战国诸子的很多人都集于一传,而总题为《孟子荀卿列传》,亦可见对孟子的推尊。
    《史记》对孟子身世行事的记载非常简略,令人注目的是,书中反复强调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了司马迁论孟子的中心点,它在《史记》中共出现了三次。
    司马迁之所以一再强调孟子的“何必曰利”,并发出“利诚乱之始”的慨叹,其实是一种曲折地指斥时政的方法。汉武帝与民争利,行“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物,与商人争利。《平准书》中说,武帝即位以来,“武力进用,法严命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所以曾国藩在评《货殖列传》时指出:“自桑孔辈出,当时之弊,天子与民争利。《平准书》讥上之政,《货殖传》讥下之俗,上下交征利,《孟子列传序》所为废书而叹也。”(41)这确实看出了微言大义,但问题还不止于此。司马迁不但认为上下交征利是当时社会危机四伏的原因,还把这种观点一直贯彻到商周以来的历史中去。商纣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周幽王任用虢石父,“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因此“国人皆怨”(42);共和行政是历史上一大事变,司马迁把它作为《十二诸侯年表》的起点,作为王权衰落霸政时代开始的标志,究其起因,就在于周厉王“好利”,令荣夷公行“专利”,以至终于酿成国人逐厉王于彘的大乱。所以司马迁“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43)。在《史记》中,太史公废书而叹者共有三次,都是因为“利”。除《十二诸侯年表序》和《孟荀列传序》外,还有一次是《儒林列传序》中:“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是慨叹公孙弘欲以利禄诱进仕途,把学术变成追求利禄的工具。
    司马迁的义利观是义、利并重的。他重利的思想主要来自法家,特别是管仲,这在《货殖列传》等篇中有充分的表述。他那些重视财富和利益的观点被认为是“崇势利而羞贱贫”(44),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司马迁义利观重义的一面。司马迁虽然肯定人的欲望,认为富利之心出于本性,即对利的追求是合理的、正当的,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但同时他又认为如果处理不当,利也是导致动乱的原因。若不加约束,任其发展,必至于争。争的手段或以诈谋巧取,或以武力豪夺,结果必至于乱。据于高位者如率先争利,更会起到加剧动乱的作用。司马迁描写了古今为争利以至君臣相杀、父子相残、兄弟相灭、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众多事实。他总结历史上的规律,认为过份争利会给社会带来衰亡,所谓“末世争利”。因此,他吸收了孟子重义轻利思想的积极成份,来反对统治者的“争于机利”。儒家的义利观总的说是重义而轻利、先义而后利的,这种倾向愈发展愈突出。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讲“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礼记·乐记》中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但孔子还主张“富之”,到董仲舒就认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了。司马迁在吸收孟子轻利思想时,注意了分寸,他并没有一边倒。他只是反对导致社会动乱的上下交征利,而并不否认追求富利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重民思想最突出。他把民的地位置于国君和社稷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司马迁运用“民为邦本”的观点考察社会变迁,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秦之亡在于虐民。子羽暴虐,汉行功德,道出刘兴项败的根本原因。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武帝不恤民力,大肆搜刮,郡县相聚以叛,大郡至数千人,致使朝廷无可奈何。在《史记》中,凡是以暴力权诈得势于天下,轻视百姓的。都没有好下场,吕不韦、李斯、蒙恬都是这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观点贯穿于《史记》全书。
    司马迁还从孟子思想中吸收了反对不义之战,反对杀人过多的观点。孟子的反战言论很多,如:孟子在回答梁惠王怎样才能统一天下时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45)。司马迁十分赞同这些说法。他认为秦失天下即与严刑杀戮有关。他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充满同情与喜爱,但对他好行残杀则深恶痛绝,指出好杀人成了项羽必然失败的致命伤,难免“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可悲下场。在《白起列传》中,司马迁一再强调白起杀人之多;攻韩“斩首二十四万”;拔魏之华阳,“斩首十三万”;攻韩陉城,“斩首五万”;长平坑赵卒四十万。所以最后白起被杀时深以自责。但是,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并非与孟子完全一致。孟子几乎是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而司马迁则肯定正义的战争,肯定统一战争的必要性。如他对秦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46)。
    孟子最先提出了社会分工必要性的理论,他在与农家代表人物许行辩论时说:“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47)。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必须有所分工,“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各种职业都是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司马迁的历史观主张发展变化,但其中也有受孟子历史循环论影响的痕迹。孟子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48)。“由尧舜至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49)”。司马迁认为自孔子到他又五百岁了,大有上继孔子之志。他认为:“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50)以孔子光大学术的精神自任是可以的,但硬要以“五百岁”的框子去比附,却不能不说是受了孟子的理论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