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大同 参加讨论

(八)“子以母贵,母以子贵”(66)。此本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之文。
    (九)“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67)。与《公羊传》最终的“以俟后圣”的意同。
    另外,《史记》各篇人物纪传的标题,有的称名,有的称字,有的称子,各不相同,也是取法于公羊家之微言大义。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司马迁受公羊学的影响之深。《史记》记载春秋史事,取《左传》、《国语》最多。司马迁认为《公羊传》的记载史实多有误,但在论赞中却多取公羊家之说。换言之,即司马迁对《公羊传》的吸收不是从编纂学的角度,而是从思想方面,所谓“其义则取诸《公羊春秋》”(68)。司马迁的《春秋》之学主要得自于董仲舒,董乃专精公羊之大家,所以司马迁受公羊学影响处亦即受董仲舒思想影响之处。
    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的重要点,在于公羊家大一统的理论。他们都主张实行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也是司马迁受整个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影响之处。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荀子也主张“天下为一”;董仲舒则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受其影响,司马迁明确表示肯定秦朝“海内为郡县”的做法,甚至称扬“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战国时“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69)。司马迁对汉的统一充满欣喜的赞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70),“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71)。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作为,虽然过多地从扰民的角度加以责备,但对他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拥护的,从他对待中央政权与诸侯国关系的态度也可看出。他认为“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72)。吴、楚等诸侯国因封地逾制,“擅山海利”而终于导致七国之乱。对于淮南王、衡山王联合反叛朝廷,司马迁也给予严厉的谴责,说他们“不务尊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73)。司马迁赞成景帝的平乱,说七国伏辜,大安殷富;肯定晁错建议削藩是“为国家树长画”(74)。他也赞成武帝的推恩令,认为“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只有采取“强本干,弱枝叶”的办法,才能做到“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75)。而董仲舒正是主张“强干弱枝,大本小末”(76)的。
    董仲舒采用阴阳家的办法把经学神学化,“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甚至搞“求雨”等迷信做法,司马迁是不以为然的,这在《儒林列传》对董仲舒的嘲讽中表现得很清楚。
    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司马迁要求容许各家学术并存的思想是尖锐冲突的。
    以上分别就孔、孟、董对司马迁的影响作了分析。此外,司马迁还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重要理论--“革命”思想。
    儒家主张,对昏庸暴戾的统治者可以而且应该推翻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平人”(77)。孟子认为殷纣王这样的暴君是“一夫”,应该诛讨(78)。司马迁所说的“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79)则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先秦,起而“革命”者局限于“世家”,商汤、周武、秦王政都是积数代之功力才得以取代前朝。而秦末,“革命”者由贵族变为平民,“王迹之兴,起于闾巷”(80)。陈胜为人佣耕,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刘邦不过是个小吏;连先祖曾为贵族的项羽也已“非有尺寸”之土。然而正是这些身居下层者“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81)。过去是“无土不王”,司马迁却提出“安在无土不王!”(82)辕固生与黄子在文帝前辩论“汤武受命”一事反映了时人对“革命”的矛盾态度。司马迁对这“生民以来未有”的大事变自有卓识,他认为不应论其出身如何,只要是首先起而推翻暴秦者,即为应天顺人的“革命”行动。由认为汤、武“世家”夺权是革命,到承认陈、项、刘平民起义也是革命,这是司马迁对儒家“革命”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把陈涉与汤、武并列,所以会同情孔子后代手捧礼器追随起义队伍,所以说刘邦是“受天命”。班固把陈涉由“世家”降为“列传”,刘知几等人对把陈涉列入“世家”不理解,近人又从现代观念出发认为司马迁是出于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其实都没有理解司马迁的真意。
    注释:
    ①《义门读书记·史记》,汲古阁本。
    ②见张大可《史记研究》第30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邱逢年《史记阐要·全书脉络》,北京图书馆藏钞本。
    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
    ⑤《与挚伯峻书》,转引自郑鹤声《司马迁年谱》第63页,商务印书馆1956年重印第1版。
    ⑥勒德峻《史记释例》第18页,1933年商务印书馆版。
    ⑦《论语·卫灵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