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契约华工在南非(1904-1910)(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桑艳东 参加讨论

南、北两地的农民起义也是促成华工出国的重要原因。19世纪50、60年代爆发于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和天地会起义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失败后,清政府对当地农民的压榨变本加厉,使底层百姓出国做工的愿望更加强烈。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首先发起于山东、直隶两省,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后,参加起义的农民四处逃亡,为躲避朝廷的追捕,不得不出国当劳工。
    此外,1904年的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造成千万百姓丢家弃所,颠沛流离。战争的破坏给英国殖民者带来了渔翁之利,使诱拐华工出国更为容易。英国一家报纸报道说:“日俄战争虽亦大损商务,然招工往特之举,则因此而转易。盖有此战,而北方劳民,如西伯利亚之地无可工作,遂愿谋生海外……”[8]。
    最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一系列关于输出中国劳工的法令,在政策上保证了契约华工出国的可能。(详见本文第三部分)
    第二,经济原因。本文所讨论的南非契约华工从移民分类上说属于经济类型的国际迁移,经济原因是促使华工外迁的第一推动力。华工出国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天灾人祸和人口压力所造成的经济贫困,试图到国外靠出卖劳动力换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首先,国内人口过剩而产生的生活困难是造成华工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末的人口压力源于明末清初的人口急剧增长。据载,清末人口至少在3亿以上,其中农村人口的增加倾向尤为显著。[9]由于受耕作技术的限制,既耕地面积相对可耕地面积之比率甚低,因此增加的人口均猬的集中于有限的土地内。人口膨胀,耕地面积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造成生活的日益贫困。在人口过剩的总形势下,“其过剩倾向之最显著者,为山东、河北、福建、广东四省”,广东、福建地价高居全国之首,山东、河北次之。所以,此四省成为南非契约华工的主要供应地,也是势所必然。[10]
    其次,天灾内乱造成的经济赤贫,是促使华工出国的重要原因之二。光绪末年,全国农业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水利失修、灾荒扩大、收成下降构成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灾荒的间隙缩短,频率提高,过去一些地区数年、数十年一遇的大灾,现在几乎“无岁无之”,水灾、旱灾、虫灾接踵而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二十七年(1901年)春,河北、河南、山东各省发生旱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山东‘泰安大雨连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河南‘南乐大雷冰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河北‘曲阳地震’……”[11]。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以上地区的许多中农破产沦为佃农,贫困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内乱主要指国内征战和社会混乱。为了应付农民起义和外国入侵,庚子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为了支付赔款、补救财政,唯有加重税捐搜刮:全国田赋在清末20年内增加了60‰,[12]而诸如广东、河北、山东这样的原农民起义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不能恢复,农业收成下降,迫使大批农民弃农,另谋生路。
    再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造成农业发展畸形和城市、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生活难以维系,迫使百姓要么揭竿而起,要么背井离乡。
    综上所述,从迁出地的“推力”上分析,南非契约华工的外迁是“政治力”与“经济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过剩和内乱灾害所造成的经济贫困。“在我国遭受内乱与灾荒最深省份,华北为河北、山东二省,华南为广东、福建二省;此南北四省住民,因地理之关系,各自移往……南洋各地。”[13]
    2.“拉力”分析
    从外部因素来看,华工迁移南非的浪潮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李安山指出:“从世界经济史的观点看,契约华工是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废除后资本主义经济因劳动力短缺而造成的。正是在从奴隶贸易到合法贸易的过渡中,在世界经济大调整的过程中,因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急需某种方式来弥补。”[14]
    1806年,英国殖民者开始侵入南非,并与当地的布尔人(Boer,指南非的荷兰人后裔)发生冲突,结果,英国人占领了开普和纳塔尔,布尔人被迫迁徙到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5]从1867年开始在南非发现第一块钻石直到其后的30多年间,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为争夺采矿权而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1884年,德兰士瓦的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简称兰德)发现金矿,1886年开采。兰德矿区很大,以约翰内斯堡为中心。南非金矿的发现掀起一股黄金热。西方英、德、法、荷和美国资本家纷纷涌来投资生产,雇佣当地人民进行开采。开采由竞争走向垄断直到爆发黄金战争,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吞并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成为英属南非的殖民地。
    但是英国人所接受的是一个经济紊乱、百业凋疲的德兰士瓦,那里的矿井战前有70多个,到1903年只有50多个开工。[16]在52个开工的金矿中,有36个负债,而其中有2个已完全破产,总共中剩下26个金矿在以战前一半的生产率维持生产,并向政府缴纳税收。人们购买力的下降使黄金的价格下跌,兰德金矿1902-1903年的黄金产值比战前降低了38个指数。[17]非洲黑人劳工的数量减少,工资却不断上涨,兰德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