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靖康内讧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张邦炜 参加讨论

靖康年间,大难临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居然内斗不已。这并非海外奇闻,当时人早已认定:“靖康岌岌,外猘内讧”[1](《宋公暎墓志铭》);“靖康之世,大病有一”,即徽、钦“两宫之间不能无间言也”[2](《强国本札》)。宋高宗明知乃父、乃兄“父子之间,几于疑贰”[3](卷一百七十七,绍兴二十七年八月甲午),出于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的需要,他尊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并解释说:“少帝事上皇,仁孝升闻”[4](卷一,建炎元年五月辛卯)。所谓“仁孝”,实属哄骗臣民的虚言假语[5]。
    一兄弟阋墙
    靖康内讧无非是徽宗后期皇位继承权之争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早在政和、宣和年间,徽宗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厚此薄彼,赵桓、赵楷兄弟阋墙,权要卷入其中。
    (一)徽宗偏爱赵楷
    预立储君的制度确立于西汉时期,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这条原则弹性极大,此后舍嫡立庶的事情屡见不鲜,废立太子的现象不时出现。政和、宣和年间的问题在于:徽宗个人的特殊感情与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发生冲突。赵桓即后来的钦宗虽然是徽宗的嫡长子,但徽宗的爱子恰恰不是赵恒,而是三子赵楷。
    在徽宗的皇子中,仅有赵桓一人系嫡出。他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其生母王氏是徽宗的第一位皇后。对于赵桓,徽宗起初相当喜爱。然而其生母王皇后不久即失宠[6](《后妃传下》),并于大观二年(1108年)九月含恨而死。赵桓长大成人,每忆及此,心中隐隐作痛。政和五年(1115年)二月,徽宗按照常规,将赵桓立为皇太子。此后,徽宗究竟有无废立储君之意,当时人的答案截然相反。一说:徽宗“仁慈,本无移易太子之意”[7](《上皇帝万言书》)。其根据在于:两年后,徽宗立郑氏为皇后,是由于“郑无子”;不立其他嫔妃为皇后,是因为她们“皆有子,立之,恐东宫不安”。照此说来,徽宗似乎竭力维护赵桓的太子地位。然而郑氏于大观四年十月正位中宫,赵桓立为太子是四年后的事。此说不可信,显而易见。另一说:“道君(即徽宗)尝喜嘉王(即赵楷),王黼辈尝摇东宫”[8](《本朝四》),则颇有依据。
    赵楷生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一月,大观二年正月进封嘉王,政和八年闰九月改封郓王。他最受徽宗钟爱,据说是由于其“母王妃方有宠”[6](《郓王楷传》),其实似是而非。赵楷的生母王贵妃与郑皇后原本都是宋神宗向皇后近前的宫女。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以二人赐之”。起初,“郑、王二妃方亢宠”,但郑氏“有异宠”。从进美人到封淑妃、迁贵妃,王氏均晚于郑氏。郑氏此后被立为皇后,而王氏则以贵妃终其身。何况大观末年、政和初年徽宗宠爱的嫔妃既非王贵妃,亦非郑皇后,而是郑皇后的养女、死后被追封为皇后、谥号为明达的刘贵妃。政和三年七月刘贵妃死后,徽宗最宠爱的嫔妃则是刘贵妃的养女、生前被目为九华玉真安妃、死后被追封为明节皇后的又一刘贵妃。事情很清楚,赵楷10岁以前,其生母已不再是其父皇的宠妃。
    然而,赵楷本人确属徽宗最钟爱的儿子。其原因在于他的性情和爱好与其父皇相近,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才华较为出众。词臣在亲王进拜制书中,秉承徽宗旨意,一再夸奖赵楷“学造渊深”[9](卷三十三)。这类官样文章虽然不足为凭,但南宋人邓椿同样称赞他“禀资秀拔,为学精到”,“多土推服,性极嗜画”,“时作小笔花鸟便画,克肖圣艺。乃知父尧子舜,趣尚一同也”[10](卷二)。所谓“父尧子舜”虽属吹捧之词,但其父子“趣尚一同”则近于事实。赵楷还是清人厉鹗《宋诗纪事》所著录的独一无二的宋朝亲王。赵楷的才华不及其父皇,其花鸟画的缺陷在于“用墨粗,欠生动”[11](卷三),但他在其兄弟当中,实属鹤立鸡群。徽宗于政和八年三月,诏“嘉王楷令赴集英殿试”[12](帝系二之二十),让他到大庭广众之中去显示才华。考官极尽奉迎之能事,果不出徽宗所料,赵楷唱名第一。赵楷中省元与宦官梁师成中进士一样,均属史无前例的稀罕事。当时人指出:“内臣及第,始于梁师成;亲王及第,始于嘉王楷。”[13](卷一)徽宗一面降诏以示谦让:“嘉王楷有司考在第一,不欲令魁多士,以第二人王昂为榜首。”[12](选举八之三九)一面指使词臣,趁机大肆吹捧赵楷,“条万言之对,挥笔阵以当千;发内经之微,收贤科而第一”[9](卷三十三)。这些过分夸张的言词,实有为赵楷取代太子赵桓制造舆论之嫌。
    徽宗尤其钟爱赵楷,表现在各个方面。赐宴大臣总是让他出席,如在保和殿曲宴蔡京、王黼等大臣,皇子之中仅有赵楷一人在座。幸临蔡京第宅,仍由赵楷作陪,而“太子却不在”,以致人们不免揣测徽宗“已有废立之意”[8](《本朝四》)。政和六年二月,赵楷官拜太傅,实属破例。后来陆游指出:“皇子乃复兼师傅,自嘉王楷始。”[14](卷六)赵楷虽然按照惯例,已于政和八年(1118年)闰九月,18岁时,迁就外第,但徽宗特许其“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并“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6](《郓王楷传》)。徽宗还不时亲临其府第,康王赵构便曾跟随其父皇,“习射于郓王府”[5](卷一,建炎元年五月庚寅)。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王黼等大臣上表,为徽宗上尊号,“自是内外群臣,皇子郓王楷以下,太学诸生耆老等上书以请者甚众”[12](礼四九之二三)。在皇子当中,领头的居然不是太子赵桓,而是郓王赵楷。足见,徽宗、赵楷父子关系之亲密超乎寻常。
    徽宗尤其钟爱赵楷,还表现在破例让他担任实职。按照宋朝典制,“宗室不领职事”[15](附录卷一《行状》)。徽宗在政和七年二月“诏以王子嘉王楷为夏祭都大提举行宫使”[12](礼二八之六一),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仪性临时差使。赵楷长期兼任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地位尽管崇高,无非是宫观官而已。可是,提举皇城司则是相当重要的实职差遣。赵楷何时出任提举皇城司?《东都事略·徽宗子郓王楷世家》称,始于政和八年三月中第之后,显然有误。政和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徽宗降诏:“(喜)[嘉]王楷差提举皇城司,整肃随驾禁卫所”[12](职官三四之三三)。从这时开始,终徽宗一朝,他均提举此司,达10年之久。皇城司的主要职责是拱卫皇城并侦察臣民动静,率领数千名被称为亲从官、亲事官、内等子等不同名目的禁卫与侦探。值得注意的是,这支特种部队不受殿前司节制。宋人认为:“皇城司在内中最为繁剧,祖宗任为耳目之司。”[16](卷一百六十二,庆历八年闰正月丁卯)赵楷提举皇成司前夕,皇城司亲从官的编制由四指挥增加到五指挥,员额由2270名增加到2970名,即有为赵楷出任此职铺路之嫌。赵楷上任后,皇城司的权势明显增大。此司从此不隶台察,即是一例。台察是御史台六察司的省称,始置于元丰二年(1079年)。此前,皇城司同绝大多数在京机构一样,接受台察的监督。当时人指出:“崇宁以后,因人废法。故皇城司以郓王提举,……申请不隶台察”,以致成为成例,南宋初年仍然“因之”[12](职官一七之二十)。赵楷出任此职不久,徽宗便在政和七年元月“降诏奖谕”[12](职官三四之三三)。次年八月,徽宗大享明堂,赵楷“以提举皇城司职事当宿卫”[12](礼二四之六七)。宣和元年十二月,徽宗降旨为赵楷加官晋爵,再次褒奖其拱卫皇城、保卫父皇的功绩,“自董宫城之政,益崇宸极之尊,虑每及于未然,事必形于有备”[9](卷三十三)。可见,赵楷所任并非虚衔,而是实职。宋朝“无亲王将兵在外故事”[7](卷一),而徽宗拟命令赵楷统率大军,北伐燕云,建功立业。《宋史·郓王楷传》载:“北伐之役,且将以为元帅,会白沟失利而止。”徽宗对此子格外关爱,有目共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