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靖康内讧解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张邦炜 参加讨论

徽宗搞情报,钦宗的情报也很灵通,他对其父亲在东南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如泗州刚得到行宫及发运司的前两道指挥,即刻违背徽宗“圣旨”,如实上奏钦宗,并告诫朝廷,“童贯且为变”[3](卷一,靖康元年正月辛巳),于是,都城之中,“物议汹汹,莫不惊骇”[41](《论宋焕札子》)。徽宗“将复辟于镇江”[6](《蔡京传》)之类的传说流播甚广。不少士大夫忧心如焚,纷纷上书钦宗,惊呼:“江浙之变,萧墙之祸,不可不虑”[25](《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其实,忧虑最深者莫过于钦宗。他“自上皇东幸暴露,日夜忧思,至避殿减膳,不遑宁处,群臣士庶,莫不知之”[41](《乞迎奉上皇帝札子》)。钦宗声称:“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1](《宋公暎墓志铭》)其弦外之音尽人皆知。
    钦宗虽然生性懦弱,但在权力问题上,对其父亲寸步不让。他刚得到泗州上奏,即刻与徽宗针锋相对,果断降旨,“令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指挥”,即徽宗“除教门事外,馀并不管”[29](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泗州立即依旨。徽宗“每见(此类)台札名敕”,分明“实及予躬”,因而“不觉流涕”[29](卷四,靖康元年三月十五日)。徽宗既然退位,即“非天下之君”,而是“萧然休老之人”[42](卷八)。钦宗诏令全国,名正言顺。在权力争夺中,徽宗今非昔比,处于被动地位。
    (三)东南怨声载道
    徽宗及其宠臣在东南虽然根基深厚,但民愤极大。童贯征方腊,“每战多杀平民”[38](卷七),“纵为贪暴,悉斩平民,以效首级,于是平民之死于天兵者,十有五六”[22](卷三十九)。朱勔荼毒东南,“两浙之民畏之如虎”[43](卷六),“东南之人欲食其肉”。徽宗在扬州拟游石塔院,遭到僧人奚落:“何不取充花石纲”,他“闻之,遂罢幸”[38](卷十)。徽宗此行沿途骚扰百姓,“所至,藩篱、鸡犬,为之一空”。到达镇江后,“缮营宫室,移植花竹,购买园池,科需百出”。镇江府上报钦宗:行宫“官兵日给六千余缗”,“以镇江行宫日给计之,月当用二十万缗。二浙之民,将见涂炭”。“民既愁怨”,两浙极有可能再度酿成民变,徽宗在东南“岂得高枕而卧耶”[22](卷四十三)。
    徽宗的宠臣素来相互倾轧,南逃后恶习不改。到达泗州之初,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他“诈传上皇御笔札,付高俅,令只在本州守御浮桥,不得南来”。高俅拟面见徽宗,“亦复艰难”。高俅欲带兵随徽宗南下,“童贯遂令胜捷亲兵,挽弓射之,卫士中矢而踣,自桥坠淮者凡百余人”[25](《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高俅只得留守泗州,不久返回开封,与徽宗断绝联系。金军撤离开封后,从东南回开封的官员为数甚多。以西北人为主的胜捷兵在东南,“皆口语籍籍,以南幸为非,有不悦之言”,“人人思土,其势必乱”[22](卷四十三)。徽宗众叛亲离,阵脚大乱,兵变、民变一触即发。
    当时,官员大多看风使舵。京城四壁都弹压使范琼公然宣称:“东也是吃饭,西也是吃饭”;“姓张的来管着,是张司空;姓李的来管着,是李司空”[22](卷七十九)。徽宗在镇江,钦宗在开封,诰命并行,地方官员观望风旨。徽宗竭力拉拢收买之能事,如将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曾纡“引至深邃之所,问劳勤渥”[28](第三录卷二)。除破例让其贵妃乔氏出面接待而外,还赏赐曾纡七宝杯一只。然而徽宗毕竟退位,官员大多按照常规,遵从在位皇帝钦宗的诏令。徽宗的所谓“圣旨”往往遭到抵制,他曾“条举数十事,每及一事即泣下”。其中之一是: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原有“御前竹石钱十万缗”,徽宗“亲笔付(林)篪,取其半”。知州林篪仅“输二十之一”,并“以其事上尚书省”。尚书省赓即命令林篪“以钱上京,毋擅用”,即不得交付徽宗。类似事件不断发生,徽宗财源断绝,根本无法在东南立脚。正如徽宗所说,他不得不离开东南,“只为无裹粮住得耳”[1](《宋公暎墓志铭》)。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人所称:“上皇北归,乃其本志”[29](卷十一),并无大错。
    (四)宋焕出使东南
    靖康元年二月十日,金军撤离开封以后,钦宗急于采取强硬措施,从速解决东南问题。他命令宋焕卸任还朝,任命领开封府聂山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前往东南,要置童贯等人于死地。聂山“请诏书及开封府使臣数十人以行”[33](卷二)。眼看徽、钦公开冲突即将爆发,知枢密院事李纲认为“投鼠不可不忌器”[1](《宋公暎墓志铭》),面奏钦宗,“此数人者,罪恶固不容恕。然聂山之行,恐朝廷不当如此措置”。李纲指出:“使(聂)山之所图果成,惊动道君,此忧在陛下。所图不成,为数人所觉,万一挟道君于东南,求剑南一道。陛下何以处之?”“不若罢聂山之行,显谪童贯等,乞道君去此数人,早回銮舆。”[33](卷二)钦宗接受建议,收回成命,并于二月中旬降旨,贬蔡京为秘书监,分司南京;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致仕,池州居住,贬蔡攸为太中大夫,任便居住。处罚如此轻微,显然是考虑到徽宗接受的可能性。虽不足以平民愤,但从策略上讲实属高招。
    圣旨下达不久,宋焕遵命还朝。钦宗当初本拟予以惩处,这时发现宋焕极具使用价值,是促使徽宗回朝的最佳人选。钦宗接连两天与宋焕面谈,并于三月四日再度将其任命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责成他从速再往东南,奉书行宫。宋焕顿时成为徽、钦父子之间的传书带信人与居中调解者。钦宗极盼徽宗还朝,徽宗急于离开东南,宋焕此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很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